不支持Flash
|
|
|
醫改期待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8日 03:25 21世紀經濟報道
谷重慶 2006年9月17日,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司副司長王東生透露了醫療體制改革協調小組成立的消息之后,立刻吸引了媒體和輿論的廣泛關注。9月26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騰訊網新聞中心聯合實施的一項在線調查(3919人參與)顯示,79.7%的受訪者對即將出臺的醫改新方案充滿了期待。 在很大程度上,醫改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在近三十年的時間里,中國取得了平均9%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國民財富的顯著增長是舉世公認的。但相對于醫療費用的飛漲,人們日益感受到了其中的壓力,“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再也不僅僅只是存在于一些邊遠落后地區的現象了。 對此,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財富增長了,獲得醫療福利的難度卻增大了? 從財政制度上來說,分權結構下的激勵機制使得地方公共服務的供給傾向于匱乏而非豐富,這意味著改變相關的游戲規則將是更為基礎的前提條件;從醫療經濟本身來說,它既具有專業性,也包含著經濟學的一些普遍規律,但“以藥養醫”的扭曲機制,無疑使醫療系統本身發生了嚴重而持續的“內出血”。在這樣的狀況下,如何建立一種普遍可及的高效低成本醫療保障體系,成為了挑戰。 目前社會上主要存在兩類看法,一是建立混合的醫療保障體系,譬如基層的小病免費(類似英國),一般的大病是社會保險(類似德國),而重大疾病則學習美國走商業保險的路線,所以也被稱為“英國的軀體、德國的四肢、美國的腦袋”;還有一種主張認為按照全國人均醫療支出,給每個人都辦理醫療社會保險,其中政府出大部分,個人出小部分,然后在社保部門下面成立相關機構,充當第三方購買的角色,來實現對醫院等醫療服務提供機構的制約。應該說,兩種主張各有優劣,而其中的種種爭論目前也還沒有定論。 為此,從本期開始,我們推出 “關注中國醫改”的一系列深度報道和理論文章,其中將涉及到醫院的改制、農村醫療的現狀以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問題等重要話題,以期引起各方關注,并共同探討如何走出醫改困局。本期將刊登本報記者赴河南新鄉所調查的新鄉中心醫院的改制,以及經濟學家羅小朋先生從制度經濟學角度對中國醫改的看法,是為“關注中國醫改”系列之一和之二。 歡迎讀者來信交流,guchongqing@gmail.com。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