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猜想萬億外匯儲備最佳生態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1日 02:45 財經時報
本報記者 鈕鍵軍 萬億外匯儲備的投資出路何在?引得學者和官員的熱烈討論,其中不乏矛盾。到底何去何從,中國有必要學習新加坡和韓國的經驗 同個人暴富一樣,一個國家財富的激增也是利弊互現。 截至2006年10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超過萬億美元大關,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而在26年前,中國還是一個純外債國。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萬億外匯儲備有利于提升中國的國家綜合實力。 但富家難當,這些萬億外匯資產正在成為中國央行手中的燙手“山芋”。最現實的兩個問題是:外匯儲備的激增將導致中國的流動性繼續過剩,從而繼續削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人民幣升值和美元貶值的同時存在,將使得中國外匯儲備實際價值嚴重縮水。 如何消化、更準確地說是如何管理這萬億家當,成為考驗中國央行乃至中國政府智慧的試金石。 為此,諸多學者提出建議,他們大致分為兩派:一派建議多進口能源、資源密集性商品和高技術產品,大力推進“走出去”戰略,鼓勵大型內資企業到境外購買油田、礦山等資產,購買擁有這類資源的境外企業股權和產權;另一派提出,可將部分外匯儲備用來充實社保基金。 不過,這兩派的說法似乎都不太現實。原因在于,外匯儲備是央行通過發行基礎貨幣購買回收的。所以,正如中國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所言,如果將外匯儲備直接用于國內投資,將會引發中國的通貨膨脹;如果將外匯儲備劃撥給社保基金,那相當于財政向央行透支,違法;同樣,如果用于購買海外資產,外匯需求者也必須用人民幣來購買所需外匯。 因此,央行批駁上述專家們的建議,其原因是要告知國人,外匯儲備并非一筆可以慷慨用于政策性項目的“意外橫財”。 從目前的跡象看,央行并非不準備對萬億外匯儲備的管理進行改革,相反,它們正在積極探尋外匯管理的新路。 比如,此前央行提出“藏匯于民”以及隨后提出的QDII(合格的境內投資者)等措施就是具體體現。不過,外匯儲備增速的加快,使得這些政策的效果很難顯現。 今年10月,中國貿易順差達到238億美元,再度刷新8月創下的188億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貿易順差一直是外匯儲備激增的主要源泉,因此,中國目前必須要考慮其他有效措施抑制外匯儲備的激增。 衡量新措施有效性有兩個標準:一是在保證國內經濟穩定增長的前提下,有效減低外匯儲備的增速;二是最大限度地實現外匯資產的保值增值。 中國政府仿效新加坡和韓國建立專門的外匯資產投資公司,或許是個可行的辦法。新加坡和韓國的外匯儲備投資公司可對部分外匯儲備進行市場化管理。 中國增添這一手段并不困難,這是因為,目前中國就有一家外匯投資機構——中國匯金投資有限公司。但與新加坡和韓國不同的是,匯金公司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化操作的法人主體,其創建的目的是為推進中國國有金融機構的改革。 在國有銀行改革基本完成時,改組匯金公司應是中國必然要采取的措施。 此外,在改組匯金之前,必須先厘定外匯儲備的合理規模。韓國投資公司(KIC)就是在韓國外匯儲備超過2000億美元時成立的。韓國一直認為,2000億到3000億美元外匯儲備是其合理規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