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漸進而行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 23:17 21世紀經濟報道
北京報道 本報評論員 王梓、葛耘娜 主持 實習記者 吳煒惠、徐 丹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需漸進而行 自去年下半年關于改革大爭論以來,公平與效率問題一直是爭論的焦點。是否注重公平就要犧牲效率,就要反思改革甚至停止改革?這樣的質疑直到今年三月兩會期間,高層正面回應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才一度停歇。但是,針對改革的爭論并沒有就此止步,改革并沒有形成更多的共識。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七周年國慶招待會上,溫家寶又一次正面回應: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要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由此表明,改革不僅要推進,而且要全方位推進。 此后,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決議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對公平的強調讓這樣的懷疑再起: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否意味著犧牲效率、意味著行政手段的大力介入? 如何在市場經濟的軌道上構建和諧社會,值得仔細考量。為此,本報特別邀請了中國體改研究會會長高尚全、北京大學 任何社會的經濟活動基本可以概括為財富的創造與分配的互動過程,財富如何被創造與分配,是社會進步水平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國民收入作為財富“流量”的概念,如何被分配,不僅關系到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而且關系到整體經濟效率和社會財富增長。一個分配相對公平、合理的社會,能夠激發社會成員創造財富的熱情,并使社會充滿生機與活力;反之,則會造成社會利益格局失衡,抑制社會財富的增長潛能,并且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考察我國改革開放28年來的歷史進程和當前收入分配的現狀,對于深刻把握收入分配在整個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化分配體制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收入分配改革是我國經濟改革的起點 我國經濟改革發端于農村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普遍推廣,城市中國有企業改革也是從恢復獎金和利潤留成制度開始探索,直到模仿農村改革普遍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改革的實質就是正確處理國家、集體或企業與個人之間的經濟關系,其核心內容是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分配關系,形成與集體、企業和個人勞動成果相聯系的新型分配關系。分配關系的改革,調動了社會成員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扭轉了社會供給長期短缺的局面。 分配關系改革最初主要是在“按勞分配”的框架內進行的,其深刻的意義在于否定了平均主義的分配觀,肯定了基于勞動貢獻大小形成收入差距的合理性。隨著市場范圍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市場機制的主導性作用增強,社會對于收入分配的認識也在逐步深化。在肯定“按勞分配”為主要分配方式的同時,各種生產要素根據其對產出貢獻的大小參與分配也逐漸得到認同。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提出:“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至此,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新型分配關系改革和調整的基本方向。 顯然,無論按勞分配,還是按要素分配,都以承認“要素”貢獻客觀上存在差異為前提,并且必然承認由這種差異帶來的分配差距的合理性。這種合理性不僅在于能夠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而且相對于過去那種“干多干少一個樣”、“貢獻大小一個樣”的平均主義分配關系而言,更是—種公平。歷史已經證明,沒有這種新的公平觀和分配關系改革,改革前那種普遍相對貧窮的社會狀況就難以得到改變,共同富裕就會成為一句空洞的口號。然而,由于經濟轉型期的特殊性以及改革進展的不平衡性,分配領域中事實上一直存在著權力、身份等非生產要素和體制性因素的影響,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對新型分配關系的形成產生扭曲作用。收入分配領域“合理的”差距與扭曲的差距交織在一起,從而使收入分配關系呈現出較為復雜的局面。這是當前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面臨的嚴峻挑戰。前不久政治局舉行專門會議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問題,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糾正分配關系扭曲的格局,從而緩解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高度重視收入差距擴大的現實問題 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絕對貧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分配關系尚未根本理順和完善,收入分配領域依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尤其是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問題。 首先,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已經形成。按國際上通常衡量收入差距的標準,我國基尼系數在2000年就超過了0.40的警戒線,目前已經達到了0.46。并且這種差距擴大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抑制。這不僅僅是有關公平的價值判斷問題,即使單純從經濟角度考慮,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需求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時,收入差距擴大將不可避免地造成需求萎縮。 其次,收入分配差距拉開的速率非常快。一般來說,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差距擴大趨勢通常是在較長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或顯現出來的,往往是若干代際轉換之后才表現得比較突出。而我國收入分配差距幾乎是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內迅速拉開的。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1978年到2000年,城鎮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由0.16上升到0.32,農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由0.21上升到0.35;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由1988年的0.34上升到2000年的0.42。2000年之后,基尼系數的上升勢頭仍在繼續。 第三,分配秩序不規范。一方面,大量的農民工和城鎮非正規就業者中,工資水平長期被壓低到正常勞動力價值之下,并且經常被拖欠;另一方面,壟斷企業職工特別是高層管理人員不僅收入遠遠高于其他行業,而且享有高水平的福利和職務消費。此外,一些國有企業在改制中內外勾結低價處置資產,一些企業通過關系或賄賂低價獲得國有土地,以及利用內部信息或散布虛假信息炒作 第四,居民財產分布差距較大。隨著收入差距的擴大以及住房商品化的推進,城鎮居民財產分布差距也迅速擴大。有關研究結果顯示,目前收入最高的10%家庭財產總額占城鎮居民全部財產比重已經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財產總額所占比重約為1%。2005年城鎮居民家庭財產的基尼系數已經超過了0.5。盡管財產分布差距是收入差距逐年累積形成的,但財產差距往往會進一步加劇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趨勢。近年來,全國人均財產性收入增長速度已經是勞動收入(城鎮工薪收入和農村經營性收入)增長速度的一倍。 收入分配合理化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 在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條件下,由于個人、群體創造財富的能力不同,必然產生一定的收入差距,這是社會正常發展的重要動力。但是如果收入差距過于懸殊,社會大多數成員不能分享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不僅會導致社會矛盾和沖突尖銳化,而且也會抑制經濟增長。因此,促進收入分配合理化,并不是要消滅差距,而是要有效抑制不合理的差距,緩解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進而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縮小差距,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我國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在工業起飛和體制轉型的過程中形成的。28年前,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和平均主義盛行的條件下,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激發要素主體創造財富的積極性,通過經濟效率的提高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條件。在這一階段,收入分配合理化的主要內容就是適度拉開分配差距。在早期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變動不十分激烈的情況下,收入差距的拉開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并且也沒有引起社會失衡和沖突。隨著1990年代經濟起飛和體制轉軌的加速,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變動加劇,收入差距拉大的速度也逐步加快,相對的貧富分化、差距懸殊問題日益突出,調整分配關系,緩解收入分配差距繼續擴大的任務越來越緊迫。自1990年代后期開始,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步伐,增加城鎮貧困人口收入特別是失業和退休人員的收入,取消農業稅和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在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收入差距擴大成因較為復雜,只有具體分析才能真正尋求到有效解決途徑,而有些方面由于受客觀經濟規律和發展階段約束,可能需要較長時期的努力才能取得效果。一些對我國收入分配問題的研究表明,二元社會結構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重要甚至是主要因素。按城鄉分別考察獲得的數據,基尼系數分別為0.34和0.37,要遠低于城鄉總體指標。在目前農業GDP比重僅占16%左右的情況下,不可能支撐70%農業人口的收入穩定增長,政府的適當轉移支付、消除城鄉人口的體制性歧視,可以一定程度緩解城鄉差距擴大的趨勢,但沒有城市化進程的展開和大規模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城鄉差距問題仍不能根本解決。而城市化進程顯然需要較長時期的經濟穩定發展才能完成。當然,我國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并非完全是發展因素所決定,分配關系的扭曲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政府公共政策取向和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這些方面應該成為促進收入分配合理化的重點領域。 總之,收入分配合理化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既要重視現實中分配關系扭曲和差距過大的問題,積極探索改進的辦法,也不能超越社會發展階段來空泛議論。必須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創造出解決問題的條件,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促進收入分配關系的均衡和合理化,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本文未完,待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