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消費者的名義不能被濫用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 23:07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評論員 柯 刃 “你吃雞蛋時,會問這是哪只母雞生的嗎?”這是在幾年前的一次廣交會上,一位中國婦女向一位美國代理商提出的有趣問題。當時,美國代理商對這位女士帶來參展的紡織產品頗有興趣,但懷疑它們并不是出自她本人之手。女士急中生智,就用上述問題反問代理商。代理商心領神會,答應對她的產品做進一步考察,后來他們達成了協議,并沒有再關心蛋是哪只母雞所生。 但是最近,在關于日韓品牌液晶電視的討論中,人們卻對“蛋是哪只母雞所生”產生了濃厚興趣。“十一”期間,東芝、索尼、三星、LG等日韓企業將幾款液晶電視的價格調低,主動挑起價格戰,并且“偷襲”得手,贏得了一部分市場份額。后來有人指出,這些日韓企業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液晶電視,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屏幕不是自己生產,而是由中國臺灣企業代工。他們認為,這是對消費者的誤導。又有評論稱,消費者有權知道家電配件的產地。也就是說,他們非常在乎液晶屏幕是不是彩電企業自己所生的“雞蛋”,希望彩電企業告知“雞蛋”是哪里的“母雞”所生。 要知道,在全球化的環境中,對于消費者而言,弄清楚“蛋是哪只母雞所生”,不但成本很高,而且意義不大。全球化的生產鏈條是開放性的,分成“研發—制造—營銷”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還可以繼續細分,甚至細到一塊芯片、一個電阻、一條電線,一個企業只承擔自己具有競爭優勢的一個或幾個環節,而將其他環節交付給更具優勢的其他企業。日韓企業的液晶屏幕由自產向代工轉化,也將是一種趨勢,因為臺灣專業廠家具有規模效益,能夠更好地控制成本、保證質量。 產業鏈的眾多環節,最后由“品牌”整合為成品,交付給消費者使用。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是“品牌”,保證產品的質量也是“品牌”。因為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消費者不能通過“母雞”來判斷“雞蛋”優劣,這個工作要由負責“品牌”的企業來做。 有人斷言,日韓企業自產屏幕的品質優于臺灣代工的屏幕。但這并不是必然的,即使是同一條生產線下來的產品,也會因為質量控制不同而有質量差異,日韓企業自產的屏幕,也會有好有壞。日韓企業作為“品牌”,當它們把臺灣生產的屏幕銷售給消費者,就是做出承諾,這些屏幕質量合格,而且性價比優于其自產的屏幕。如果這些“品牌”不值得信任,那即使是自產的屏幕,也可能品質低劣;如果值得信任,消費者就可以根據它們的承諾進行購買。消費者只需面對“品牌”,從中做出選擇,他們無須知道每一個環節是由誰完成、又是如何操作。 有評論認為,消費者確實不需要知道彩電配件產自何處,但廠家有告知的義務。也就是說,他們承認這種知情權對消費者而言意義不大,但消費者應該擁有這種權利。這其實是目前的一種社會風氣,一些人以消費者的名義要求企業公布生產成本和生產過程。不過,權利應該建立在能力和責任的基礎之上,消費者不具有核算成本和檢測品質的專業能力,也不承擔這方面的責任,這種責任是由“品牌”來承擔,消費者的責任和權利是通過對價格和性能的直觀比較監督“品牌”,使它們優勝劣汰。 將本來不屬于自己的權利掌握在手里,這是權利的擴大化,即使是以消費者的名義,也可能導致權利的濫用,造成成本的增加。輿論不但要反對當權者和壟斷者濫用權利,也要制止那種以消費者的名義要求那些沒有能力和責任作為基礎的權利,不要讓權利的擴大化成為社會的風氣和文化。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