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建平 祝裕
主持人:
據媒體報道,銀行正不斷向嚴介和逼債。一位熟知嚴介和及其太平洋建設集團運作模式的建筑商預言,太平洋和“嚴介和模式”崩盤在即。而嚴介和本人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稱,明年下半年之前可還清所有銀行貸款,希望銀行多給點時間。
事實上,嚴介和模式是否真能成功,是否真可以成為中國民企發展的新模式,很大程度上要看嚴介和究竟如何積累財富。說起來很簡單,嚴介和無非就是不斷和地方政府合作,借錢借勢,即通過所謂的“BT+零資產收購國資”。嚴的BT模式就是允諾墊資給政府做市政項目,但同時要求政府擔保、太平洋融資,或是太平洋擔保、以政府融資的方式取得工程項目,拿到工程之后,嚴則以自有資金啟動項目,但隨后是向銀行大筆舉債,將工程分包之后則由各工程隊自行墊資建設,而工程材料款項也是先行賒購,這樣來完成工程。而嚴介和則能從工程中賺取30%到35%的利潤。
在中國市場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這種紅頂商人的做法能夠存在下去嗎?我們要不要給嚴介和一點時間呢?
大眾評判臺
許先生:要時間是緩兵之計
嚴介和要一些時間?這完全就是緩兵之計!嚴介和的成功一是依附銀行,二是依靠政府的借財借勢,一旦其中一根鏈條斷掉,就注定嚴介和的這條路走不下去。現在,銀行已經不再相信嚴介和了,太平洋的大舉擴張使得嚴介和的資產成了紙上財富,銀行不是傻子。再者,BT模式實質就是嚴介和鉆中國經濟體制的空子,隨著BT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政府很有可能把這個空子堵上。
曹中銘:不能給喘息的時間
嚴介和斂財模式的實質是“借雞生蛋”。如果雞生了蛋,他就會據為己有,否則,其最終的風險將會轉嫁到銀行頭上,這與當初德隆的挪用客戶保證金、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作為企業的發展資金有類似之處。銀行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將有可能承擔更大的風險。因此,對嚴介和的“尋租”行為不應給其喘息的時間。
常小宇:只是時間問題
只能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BT+零資產收購國資”的運作模式成就了嚴介和2005年胡潤百富榜榜眼的榮耀,也造就了今天嚴介和面臨銀行逼債的尷尬,只是嚴介和他那張大嘴加速了這個過程罷了。嚴介和是在改革特定條件下的產物,隨著制度的完善、環境的逐步凈化,嚴介和式的成功必然消失在改革的歷史長河里。
趙文斌:希望嚴介和失寵是政府清醒的開始
嚴介和及其太平洋的運作模式,是充當了政府和工程隊之間的掮客。他巧妙利用了現行機制的漏洞,實現了一些地方政府“沒有條件創造條件”的“雄心”,而成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官商合作的模式,是市場經濟下小集團利益對大眾利益的侵害。目前受到銀行壓力的嚴介和,不知能否走出困境。但希望這事能給那些急功近利的政府官員敲響警鐘。
曉荷:特定時間特定機遇造就的特定的“神話”
嚴介和他的BT模式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空手套白狼”,為什么這能成為嚴介和發家的成功模式呢?從中國以往的經驗來看,官商合作的模式注定不能走遠,我們只能說,嚴介和的BT模式只是特定時間特定機遇造就的一個特定的“神話”。
◆沸點特稿
嚴介和面臨崩盤有利于市場經濟
時衛干
嚴介和面對媒體時依然在強作歡顏,只是他以及太平洋集團如今所面臨的難題,委實是嚴介和本人所一手釀成的。
BT模式是一種重大創新,值得推廣。但問題是嚴介和搞BT模式的真正目標是,希望通過BT項目建設與中西部二線城市的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從而能夠以“零成本”、“零競爭”方式收購當地國有企業,由其重組后或經營或出售而獲利。嚴介和這些年來的生意盡管做得很大,但說穿了其實就是現金流的管理:把銀行貸款、供貸商資金、業主還款等各種資金合理使用,太平洋集團本身并無實力支撐這么大的規模。嚴介和玩的游戲有一個風險:資金鏈一環扣一環,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給整個企業帶來致命風險,BT模式對現金流的要求本就很高,但嚴介和還要再接著玩收購、玩重組,如今的事實證明,嚴介和玩不起這種“勇敢者的游戲”。
并購能夠幫助企業短期內做大,但是,并購本身極為嚴謹,收購企業因為并購而被拖垮的案例屢見不鮮,最新的一個案例是明基不堪西門子手機虧損重壓而不得不宣布后者破產。并購要成功,需要現金流、整合能力、人才,現在看來,嚴介和這些基本條件都不具備。而且嚴介和和太平洋集團收購欠發達地區的國企很少或根本不進場盡職調查、不管各自所處行業相差多么懸殊、不考慮地區經濟發展現狀,一旦這些資金不能很快產生現金流,不僅收購無法成功,更會因此影響到嚴介和賴以發家的BT市政建設。所以,可以說,是嚴介和的冒進及擴張沖動把他和太平洋集團推上了如此窘境。
如今,嚴介和頭上那些曾經的光環正在一個個無情褪去,而嚴介和也因為他近來的一系列表現而被某些采訪過他的記者稱為“21世紀的牟其中”。太平洋集團尚未終局,所以目前就下這么一個結論為時尚早,但如今的局勢已非嚴介和所能控制也是不爭的事實。
我認為,嚴介和模式面臨失敗的事實真正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為什么中國的企業家總是在擴張時出問題?為什么中國的企業家到現在還把做紅頂商人作為自己的最大理想?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