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大學生“不合格”的根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 09:56 《新青年·權衡》雜志

  要解決就業困局,必須針對大學教育中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除了盡快解除教育扭曲之外,恐怕別無良策了

  □ 李華芳 聶日明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天熱,大學生就業市場那是熱上加熱,畢業等于失

  業的口號透露出這種競爭的激烈和無奈。除去學校制造的虛假就業率,實際就業的大學生人數恐怕要打折扣。中國的高等教育近幾年突飛猛進,一躍成為教育大國,但市場上的大學生勞動力過剩卻也是事實。原來的大學擴招是國家為拖延新生勞動力與下崗工人競爭,而現在這些學生畢業之后,就業形勢又嚴峻起來。經濟增長帶來的崗位并不能完全吸納這些大學生勞動力。根據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和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聯合發布的“200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2006年畢業的本科生中,有50.19%的畢業生還沒找到工作。也就是說半數以上的學生工作無著落,這一形勢不可謂不嚴峻。

  那么是不是中國過度教育了呢?導致市場上大學生勞動力過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人事部的統計數據,2006年普通高校畢業生有413萬人,而同期招收研究生36.48萬人,這意味著91.2%的畢業生將走向工作崗位,而其中2006年預計需求高校畢業生166萬名,那么剩下的一半以上的大學生將處于待業狀態。從這一數據上似乎可以得出過度教育的結論,但問題并非如此簡單。

  盡管

中國經濟增長很快,但目前的勞動力市場的增長速度遠不及畢業生增長速度,所以用擴招延遲就業的措施并沒有起到作用。借經濟增長創造工作崗位吸納這些大學生勞動力的期望也落空了。原因何在?常理上,由于教育的正外部性,因此大學生在學習能力上會提高,并且在適應工作崗位時比一般勞動力所用的時間要短,因此大學生勞動力應該較為搶手,也應該能找到工作。但高校畢業生和企業需求之間并不匹配。想就業的學生找不到工作,而企業的有些工作崗位找不到合適的人才。這緣于高校培養的畢業生和就業市場有結構性的差異,中國大陸高校培養人才異于香港的就業導向模式,重知識而輕技能,這種情況使得畢業生們不能馬上進入工作角色。而現在的企業則希望招聘的員工可以馬上熟悉工作,而不愿意耗時耗力地培養員工,增加企業的成本。

  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企業還需要花費成本去考核學生的質量。這聽起來怪,但卻反映了勞動力的供給方面出了問題。原本考核學生這件事,是學校份內的事,因為如果持有某一學校文憑的學生質量差,那么就會累及學校的聲譽,這樣學校就無法吸引優秀生源,就會導致學校最終落敗。但關鍵的問題是,目前的文憑貶職現象嚴重,所以企業無法直接憑借文憑來甄別學生勞動力的素質,這也是造成初次簽約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勞動力市場的問題就轉變為,為什么學校無法交出高質量的學生,或者說為什么種種防止學生質量變差的機制都失靈了?如果有一個完善的競爭機制,以培養的學生素質為評價標準,各高校即便是戴著腳鐐跳舞,學生素質原本也不會太差。周其仁在《考核學生質量的困難》和《教育專家系統的可靠性》兩篇文章中,詳細說明了為什么當前大陸的學生質量不盡如人意。因為學生歸老師考核,但教師考核學生可能出錯,例如好好先生的老師可能會給學生高分,但不利于區別學生的能力。所以老師的質量先要過關。但問題在于目前教師疲于應付各種考核,尤其是研究上的壓力,具體表現在每年要在所謂的核心期刊發表一定數量的文章,或者要掙得多少項目經費,使教師之“教”消失殆盡,教師普遍輕教學的情況下,如何能保證了解學生?由于科研和項目為重,教學為輕,師生比率也急劇上升。據教育部的統計數字,到2005年止,專任教師不足80萬,而同期高等教育在校生約計2300萬,師生比近1:30,遠遠超過了美國1∶14.2和國際經合組織國家1∶14.4水平,其中像英語、數學、計算機等基礎課程,師生比就更為驚人,甚至超過1:80。班級規模也因此迅速膨脹,一兩百人上大課的情況比比皆是,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學生質量可見一斑。

  這種情況下,學校就應該承擔起責任,負責交出好學生。但事實上,校長本身有官銜的情形下,任期制也讓大學對長期的口碑并不看重,而短期內教師科研和課題是可以看得到的,所以大學厚此薄彼,學生被忽略了。那么大學在考核關上“失守”,管學校的行政部門是不是該負責呢?不幸的是,也不可能。

  實際上,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學生,需要一個靈活的體制,使得各種資源有效率的運作,同時還需要各種資源的配給。但在大陸現狀并非如此,高校的主體原本應該是學生,以培養優秀的學生為主要任務,教育部也曾喊出“以教學為本、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本”的口號,但這些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實際上是政府在高校教育的“六統一”管理(統一招生、統一收費、統一教材、統一培養、統一考試、統一發證)在起作用。

  由于行政在教材、教學方法、招生、培養計劃等領域管得過死,不僅學生的選擇余地比較小,高校也沒有多少發言權。而學科的發展往往日新月異,往往連高校的教務管理部門都不能洞察其微,何況遠在天邊的行政主管部門。加上市場對人才需求瞬息萬變,在行政主導的統一教育中,系科設置、培養計劃都是先劃定好的,作為決策者的主管部門,則根本沒有激勵,也沒有能力去適時地根據市場變化而作相應的變化。高校在這種不自主的情況下,更多的像是教育部的代理機構,源源不斷地生產同樣的產品,而不理市場的千變萬化。當課程脫離社會實際與職業發展需要、學生的知識滯后于市場的時候,學生也就更沒有進一步研究的欲望,這使得學生的實踐經驗、分析能力等進一步缺乏,不能適應市場需求也在情理之中了。

  縱觀高等教育的運作方式,行政部門為管理而管理,無視高校的自主性,極大地限制了高校適應社會變化的靈活性,這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和社會嚴重脫節。而不合理經費獲得方式、教育質量評價標準等體制中,使得高校無視教育的真正主體—學生,這使得學生的培養在高校運作中趨于邊緣化。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高校缺乏對自己負責的心態,高校總是以教育部的代理人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總是圍繞上級的意見行事,對培養優秀學生提不起興趣,眼光短視,著重于眼前利益,甚至出現畢業標準降低、就業率注水這樣自毀

長城的事情。

  實際上,行政管理大學的制度只要維持在為高校提供資金以及政策上的扶持,那么這種制度依然可以維持,也有可能獲得高效率。但現在的問題是,行政在微觀運行上干預了大學的自主性,這不僅表現在大學校長的任命上,也表現在教材教案的設定上,在現有的情形下,大學將無法培養出能適應激烈就業競爭的學生。因為大學是向教育部負責,而不是向市場負責,這就是說,大學不是向學生負責的。這是教育的嚴重扭曲了。

  政府雖然可以鼓勵增加新的就 業崗位來部分解決這一問題,例如繼續鼓勵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開發新興就業市場如NGO組織等,但這畢竟是“頭痛醫頭”的措施,治標不治本。而要解決目前的這種就業困局,很明顯,必須針對大學教育中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盡快解除教育扭曲之外,舍此恐怕別無良策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