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查詢:

我們已經進入負和游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 10:05 《商務周刊》雜志

  我們的經濟增長,對資源消耗的依賴越來越大,而對大部分民眾的好處卻越來越小

  □文/高昱

  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9月7日聯合發布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這是中國第一份經環境污染調整的GDP核算研究報告,標志著中國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研究結果表明,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

  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與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指出,由于部門局限和技術限制,已計算出的損失成本只是實際資源環境成本的一部分。完整的綠色GDP核算至少應該包括耕地、礦物、森林、水、漁業等5大項自然資源的耗減成本,及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這兩大項環境退化成本,即在GDP中減去資源和環境的損耗,所得的才是國內經濟凈增加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綠色GDP。不過由于基礎數據和技術水平的限制,此次核算沒有包含資源耗減和環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態破壞成本,只計算了環境污染損失。而環境污染損失成本包括20多項,此次也僅算了其中的10項,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沒有涉及。即便如此,3.05%的損失比例也足夠驚人。

  更令人吃驚的是治理成本。報告顯示,如果在現有的治理技術水平下全部處理2004年點源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資約10800億元,占當年GDP的6.8%左右。同時每年還需另外花費治理運行成本2874億元,占當年GDP的1.8%。

  今天我們在計算GDP的時候少計算了5118億元的環境污染損失,等要治理的時候需要一次性花10800億元,然后每年還要再花上2874億元。這真應了那句話:占小便宜吃大虧。

  毫無疑問,環境危機和資源短缺正越來越嚴重地制約

中國經濟發展。傳統工業化模式下不斷增長的GDP數字,是將資源、環境和社會公眾健康不斷透支并進行資本化的結果,這種高消耗、高污染更給我們的后代造成了巨大的風險。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的增長是建立在對后代的剝削之上——而事實上中國目前的現實是,人們對GDP增長已經興趣闕然,反而對增長背后的經濟、環境與社會后果不斷進行反思——大多數人認為,經濟增長給自己帶來的福利正在遞減,相反自己付出的代價卻在上升。因此,盡管多年來經濟學家和改革精英們總是一遍遍要求民眾忍受陣痛,為了某一個神圣目標不惜犧牲一代工人和農民,但經歷了遙遙不見終日的“陣痛”后,卻原來被犧牲的還不只這一代人,被犧牲者的子孫后代,怕才是最大的受難者。

  中國經濟發展的資源

能源消耗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甚至恐慌,短缺和價格風險隨時可能重創利潤低微的加工企業;中國人的生存環境已經空前惡化,藍天碧水為垃圾與沙塵所籠罩;中國社會也進入了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矛盾多發期,緊張情緒和信任缺失成為無法承受的社會心理癌癥。在這個時候,中國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與構建
和諧社會
的口號,隨后又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并動用力量試圖攻克綠色GDP核算這個世界級難題。一個完整的綠色GDP核算尚需更為艱苦的工作,國家環保總局又已表示,下一步將重點研究如何利用綠色GDP核算結果來制定相關的污染治理、領導干部績效考核制度等環境經濟管理政策。

  這是很有雄心的愿景,但我們目前還無法擁有足夠的信心。在年初通過的中國“十一五”規劃中,只保留了兩個經濟目標,一是2000—2010年這10年間人均GDP再翻一番,二是保證在2010年內將單位GDP的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其中,2006年能耗須降低4%左右。這也是中國首次將節能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年規劃。但7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今年上半年全國能源消耗增長仍然快于經濟增長,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國務院公開承認,實現節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難度較大,形勢十分嚴峻。

  中國的能源效率越來越低,公開資料顯示,2003年,能源消耗的增長是經濟增長率的1.3倍,2004年升至1.6倍,2005年和2006年上半年尚無新的數據,只是知道仍在上升——每單位GDP的增加,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而且越來越多;而與此同時,人們都有感覺,GDP每年10%以上地增加著,但大家的收入似乎沒有同比增加,甚至相當部分人覺得自己的收入在減少。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我們的經濟增長,對資源消耗的依賴越來越大,而對大部分民眾的好處卻越來越小。

  或許我們中國的經濟增長還沒有到達極限,畢竟每年還有10%以上的成績單,但它已經確確實實越過了零和效應的轉折點,進入真正的“負和游戲”——社會的總價值在減少,絕大部分人的利益事實上都在受損——如果我們把資源、環境乃至幸福生活的損耗都計算在內的話。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