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外資并購爭論熱絡下的冷思考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3日 01:06 中國經營報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江涌 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外資并購引起的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威脅的爭論十分熱絡,這應是一個好兆頭,以眾說紛紜替代“一言堂”,以不斷爭論替代迅速定論,當然是歷史的進步。但是其中有些論調似乎是霧里看花,以己昏昏,豈能使人昭昭。 首先,外資并購徐工等中國制造業涉及的產業安全問題很重要,相關討論也并非都是民族情緒的流露,而且即便流露出某些民族情緒,也并非都是不好的。國際經驗反復表明,大國在向強國邁進的征程中,必須建立起強大的、相對獨立的制造業體系,更何況作為一個具有“鮮明個性”、近代史充滿了被欺辱記錄的發展中大國,而強大、獨立的制造業體系的基礎則是重裝備制造。這不僅涉及一般經濟安全,而且還涉及國防安全——堅實的國防依賴強大的制造業,更關系到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實現。因此,徐工并購案不是普通的一般制造業并購案,其所掀起的產業安全問題的討論無論是象征意義還是實際意義都是深遠的。此外,當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民族主義出現了抬頭趨勢,這對中國企業跨出國門,實現全球化戰略十分不利。在此情形下,中國國內民族情緒的適當流露,可以增加國際政治與經濟博弈之籌碼,同時對于相關部門因部門利益膨脹,或為境外利益集團驅使充當代言,而忽視國家利益與安全的一個有效制約。 其次,比制造業安全問題更重要的是金融安全。在國際上,從來沒有聽說因為制造業安全而導致國家經濟和社會動蕩的,相反由于金融風險所導致的經濟乃至社會危機則屢見不鮮。原因很簡單,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雖然難以立國,但是可以強國,可以弱國,還可以亡國。非常遺憾的是,在本次討論過程中,由于將注意力過多地給了制造業,而忽視了中國金融業本身存在的巨大風險。況且,制造業安全問題不是體系性的,但是中國金融則是在脆弱的基礎上正在醞釀整個金融體系性風險,不僅各類銀行積重難返,而且證券、保險、基金等問題堆積如山。此外不斷飆高的外匯儲備面臨縮水、人民幣匯率機制調整、國際熱錢投機炒作等等問題絡繹不絕。這些都需要強而有力的監督管理,而我們的監督管理無論在體制、機制、能力以及道德操守上都與能確保金融穩定發展的監督管理相去甚遠。 再次,國家整體安全大于局部安全,綜合經濟安全要大于個別產業安全。一方面,非傳統安全已逐漸取代傳統安全,成為大國國家安全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中國應當以更新的安全觀來應對全球化下的經濟安全,而要實現“互利、協作、共贏”,則必須有所取舍,不能通吃獨占,什么產業都力求安全則最終什么都不安全。因此國家經濟安全應追求的是整體安全、綜合安全、核心產業安全,而且這些安全的追求還應是動態的。 綜觀國際經濟大勢,商業資本驅使產業資本,而金融資本又統領商業資本。具體落實在經濟結構中,則是物流業控制制造業,而金融業又控制物流業。因此,發達國家避實就虛,向外轉移制造業,大力發展服務業,美國則通過金融業牢牢占據國際分工的制高點。所以從國際經濟秩序與競爭態勢來看,金融業仍是全球化下市場經濟的核心。金融安全是最核心的安全。當然全球化下的經濟安全同樣是整體安全與綜合安全,因此大國在構建經濟安全體系時,必須關注各方安全漏洞,防范“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防范出現安全鏈條上的最薄弱環節。 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薄弱環節依照金融資本——商業資本——產業資本之內在邏輯,可大致羅列出主要的經濟隱患:信息;自主知識產權;商業物流;裝備制造業;礦產資源、糧食食品等安全。這些領域的狀況都已相當突出,而且相互作用,這表明中國經濟安全已進入高風險時期。因此,如何在“矛盾凸顯期”緩解矛盾,抓住“黃金發展期”的難得機遇,是擺在中國人面前的艱難課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