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節食:節約型社會的基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7日 12:57 新京報

  一個理性進食的人,要比一個鯨吞豪飲的人,更可能理性地面對其他消費。因此,要建設節約型社會,要從學習理性飲食開始。

  鄭也夫

  寫了《“寧左勿右”與“寧冷勿熱”》(9月9日《新京報》)一文后,心中積蓄已久的感受一下子開啟,此為“之二”,未完后續。

  和親屬朋友一同吃飯,常有剩下少許食物的時候,多半就會有人發出議論:多吃一口,別浪費了。這時我總要唱反調:不必了,多吃是更大的浪費。為什么?一方面,吃多了消化不良,還會生病和服藥,那將消耗更多的物質。另一方面,消化倒是挺好,但吸收了過多的營養,日后還要忙著減肥,也是更大的浪費。

  這道理不深,為什么大家不諳?是思維上懶惰,遵從了習慣。過去以多吃一口來避免浪費是合理的。其一,過去社會中食品短缺。但光靠這一條大道理是說不通的,還要看微觀的小道理。因為社會上長期的食品短缺,一個人偶爾吃撐了,既不會消化不良,更不會肥胖,不過當下略感脹肚罷了。

  過去的習慣為什么不能沿用了?因為情況變了:食物供應充分,肚里不乏油水,不能過于依賴肚子的伸縮了。

  但是事實上人們在飯食上仍然經常多做、多叫、多吃,于是并存著兩種浪費。一種是“簡單型浪費”,一目了然,就是扔掉了剩下的食物。一種是“復雜型浪費”,過多的食物進入腸胃,為其后更大的浪費打下伏筆。

  人為什么會多吃?貪食好吃,這是本能,與生俱來,天性使然。進化論認為,人的感觀特征和生理傾向都是自然選擇的產物。如果它們不利于生存,早就被淘汰了。換言之,未遭淘汰,是因為在漫長的歲月中它們是利于生存的工具。在此前的人類歷史,乃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動物的全部歷史,人類和動物都處在半饑半飽中。胃口好、能多吃些,有助于它多儲存些食物,應付明日的饑餓。進化是緩慢的,我們的身體、腸胃和感官與祖先一樣;而技術的進展太快,我們一下子就解決了食物的生產問題,邁過了一個跨時代的門檻。

  感覺是幫助我們生存的工具,是久經考驗的東西。跟著感覺走,曾經是不錯的。但是今天不行了,因為環境大變,我們被豐盈的

美食包圍,伸手可及。

  多吃不僅是浪費物質———浪費食品本身,耗費

減肥藥、運動器材,等等,還是浪費生命。這怎么講?生物學家的大量實驗證明,節食的老鼠壽命長,飽食的老鼠壽命短。微觀上的解釋過于專業。宏觀上的解釋要更通俗一些。祖先與動物都是在半饑半飽中走過來的,它們的身體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與食物相對匱乏的環境相適應。過多的食物反倒令它們不能適應,導致肥胖、疾病,乃至折壽。

  民以食為天,生以食為本。吃是個體生活,乃至社會交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吃的方式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其他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一個理性進食的人,要比一個鯨吞豪飲的人,更可能理性地面對其他消費。因此,要建設節約型社會,要從學習理性飲食開始。這還要學?當然。祖先那樣的世界已經消失了,我們處在全新的環境中,必須學會抵御美食的氣味和商人的叫賣聲。外在之物愈加豐美哉,祖宗卻只給了我們一個胃。

  作者系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