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降價藥品銷聲匿跡的背后是一種信息的不對稱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6日 10:55 紅網
藥價一降再降,但對于大多數患者來說似乎并沒有明顯感受到降價帶來的好處。杭州一家大型平價藥房負責人在忙于采購9年來已降價的藥品時,卻發(fā)現80%的“降價藥”已經銷聲匿跡了。而原價每10片0.3元的阿司匹林,在國家下達降價指令后,被商家更名為“巴米爾”,售價每10片6.3元,價格貴了20倍。(《今日早報》9月14日) 據說,現在藥品已經是第20次降價了。與以往一樣,藥品依然陷入了“明降暗升”的局面。藥價規(guī)制一直以來都是政府的獨角戲,而這種指令性的降價,正在遭遇越來越多的質疑。在我看來,藥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它的需求彈性較低。作為減輕痛楚、挽救生命的商品,即使價格很高,患者購買力不足,也會傾家蕩產地購買。因此,藥品生產者和銷售者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考慮降價,而是千方百計地通過廣告等手段來爭奪藥價決定權,并在此基礎上提高藥品價格。 降價藥品“銷聲匿跡”背后,其實是一種信息不對稱。首先,在醫(yī)藥市場上,醫(yī)生與患者、藥品的生產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在廣告和醫(yī)生的蠱惑下,“稻草”也可以變成“金條”。這種基于專業(yè)能力的信息優(yōu)勢,使價格決定權牢牢控制在醫(yī)生與藥品生產者、銷售者手中。對于這些人來說,利用這種壟斷地位,對患者多用藥,用貴藥,甚至虛報藥價,可以說輕而易舉。 除此之外,政府的藥價規(guī)制機構和藥品生產廠家、醫(yī)院之間,同樣也存在信息不對稱。國內有多達7000家藥品生產企業(yè),政府不可能全面掌握藥品生產和銷售的真實成本。藥品生產企業(yè)完全可以憑借信息優(yōu)勢虛報生產和銷售成本。藥監(jiān)局這么一個小小的機構,即使里面的官員全是醫(yī)藥專家,他們能全面掌握種種藥品的“真實面目”嗎?何況,這里面還存在“尋租”的可能性。藥監(jiān)局多名官員涉嫌受賄等經濟犯罪,還是剛剛過去的事。 而且,藥品的可替代性比較強,醫(yī)院也輕松地避開政府指令降價的藥品;生產企業(yè)更是可以“換名不換藥”。市場上層出不窮的“創(chuàng)新藥品”,往往脫胎于同品種的老藥。這樣一來,既可以規(guī)避政府的價格指令,也可以幾倍、幾十倍的漲,也難怪政府降價次數越多,藥品價格越貴了。 “產藥的不如賣藥的,賣藥的不如開藥的。賣藥的、開藥的又一起剝奪吃藥的”,強制降價式的政府指令,只能隔靴搔癢。多年來形成的“以藥養(yǎng)醫(yī)”的財務補償機制,才是藥價虛高的體制溫床。在這樣的藥品流通管理中,醫(yī)院和藥品銷售商可以憑借信息優(yōu)勢壟斷藥品市場的定價權,藥品生產者和銷售者也可以憑借信息不對稱規(guī)避政府的藥價指令。要解決這種信息不對稱,根本途徑就是深化醫(yī)藥體制改革,只有拓寬藥品信息流通渠道,完善市場激勵機制,才能最終賦予消費者充分的自由選擇權。 [稿源:紅網] [作者:彭興庭]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fā)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