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李華芳:國企分紅分給誰 能找到正確主體嗎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 08:13 每日經濟新聞
凌建平 祝裕 每日經濟新聞 主持人: 據媒體報道,針對中國的投資過熱,亞洲開發銀行的專家提出了一個新觀點:國有企業普遍自留利潤用于再投資,其實助長了投資過熱,國企應考慮向大股東———國家———分紅。 亞行發布的《2006年亞洲發展展望更新版》報告指出,迄今為止,中國政府所采取的宏觀調控措施的影響還不明顯,除了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目標有時不一致外,新開工項目的資金來源也已多元化,企業自身留存的利潤越來越成為投資資金的重要來源,這在國企方面尤為突出。而有關媒體也報道說,財政部和國資委已達成一致,由財政部負責編制總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國資委負責編制166戶央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目前國資委正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具體方案,有望年內出臺。 那么,國企向國家分紅的時機是不是已經成熟了呢? 大眾評判臺 勵先生:法律有缺陷,為時尚早 給國家分紅在理論上可行,但實際操作上難度頗大。所有權人是誰并不明確,法律制度上有缺失。目前,我國的財政和金融依然緊密結合,給國家分紅這個思路固然很好,但現在執行還為時過早。 時先生:可采用試點摸索經驗 關于央企利潤去哪兒的問題,我真不是太明白。我只能說,作為企業,利潤向股東分紅是天經地義的事。央企95%的利潤由排名前40位的企業創造,管好這前40家,就能管好國企分紅的事,所以國資委可以先試點啊。 呂國新:國家有權利分得利潤并造福公眾 我覺得時機早就成熟了。市場經濟講究的是誰投資誰受益,這是市場經濟鐵律。國營企業國家所有,國家有權利分得利潤,并將這部分利潤作為公共支出,造福公眾。 曹中銘:國家投資也需要回報 國企是國家的,也是屬于全體人民的,許多國企這么多年主要是在行政庇護下才有較大發展的。國家作為投資主體理應獲得分紅,將稅后利潤全部留在企業的做法應該“壽終正寢”了。 許立平:利潤轉向公共財政資源任重道遠 國有企業為國家所有,國家擁有作為所有權的一種體現方式的收益權勿庸置疑。但解決該項權利的歸屬問題的同時,必然要承受眾多政治經濟結構上的壓力,面臨不少技術上的操作難題:國企分紅該上繳財政部還是國資委?上繳多大比例才不至于影響企業的發展?怎樣科學量化?由誰來監管? 如果爭論和方案依然圍繞部門本位的權力與利益來開展,那么這部分利潤向公共財政資源的轉化將任重而道遠。 趙文斌:國企分紅應從收益第一天就開始 國企深化改革進行到今天,一直未能解決好股東問題。表面上看國家是國企的股東,國資委是其代表機構,但國企利潤不上繳財政部,如何體現這一股東的存在呢?至于必要的再投資、管理和調整費用,應以預算、審批的方式取得,收支兩條線的原則不能突破。 ◆沸點特稿 “國企分紅”的三重謬誤 李華芳 我認為亞行此次發布的是華而不實的取寵報告,讓人非常疑惑。理由如下: 其一,國企性質未明。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張維迎與周其仁等就在《經濟研究》上討論過國企的性質問題。國有企業是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另一種說法,按照周其仁的說法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全民所有制企業就再不被提及,但不被提及不意味著全民所有的事實會有所改變。這就意味著“國企”這一稱呼實際上并不確切,國家的行政機構是一個代理的角色,而國資委與財政部是代理機構的分支機構而已。所以亞行認為國企要向國家分紅,把利潤繳給財政部的做法,恐怕先要問一問人大是不是同意吧。 其二,調控宏觀經濟沒有效果的原因有很多,投資過熱尤其是基建投資過熱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盡管數據顯示這一原因所占比重較大,但調控經濟是一系列措施的綜合運用,只是治“投資熱”是頭痛醫頭的做法。宏觀調控的手段和時機都會影響調控效果,而政府頻頻使用行政手段進行調控,會影響市場參與者對經濟形成穩定的預期,進而也會阻礙政策效果,加上政策本身的時滯效應,目前的宏觀調控不見效恐怕不能簡單歸于投資方面。再則調控手段的多樣化也很重要,例如胡舒立就指出: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之間的財政關系,給地方政府以適當的財政激勵,完善政府間的轉移支付制度等,也是值得考慮的選擇。 其三,亞行建言說這些分紅國家拿了之后可以投在公共事業領域,例如教育衛生等支出上。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個好建議,但其實并不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今年3月份的一份《中國公共支出面臨的挑戰———通往更有效和公平之路》的報告指出了中國當前公共支出效率低下的事實,該報告還指出中國政府在公共開支上“行政支出所占比重較高,約為預算內支出的五分之一,其中大部分用于地方政府。在過去十年間,政府投資和行政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比重雙雙提高”。如果在目前的政府效率沒有得到改進之前,將更多的錢交給政府是一種好的選擇嗎?亞行的經濟學家大概也犯了拍腦袋的毛病了。 綜上所述,亞行的建議并不可取。這不僅因為分紅主體不對,更因為將“紅利”分給不對的主體之后,可能造成目前的宏觀經濟更難調控。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