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胡祖六: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關鍵在于IP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 06:53 第一財經日報

  IP的概念是非常廣泛的,包括品牌、商標、版權,還有很重要的就是商業秘密、商業模式、商業標準等。IP擁有量的多少,是區分制造與創造的最主要標志,一個國家擁有的IP太少,它的產業或者企業在國際分工中就只能扮演初級加工者的角色

  胡祖六

  經過比較長時期的高速發展后,我國下一階段的經濟模式要不要轉變?為什么要轉變?怎樣轉變?這是我要探討的主題。

  沒有一個國家連續地在過去25年中,像中國這樣高速地成長,更沒有一個主要的經濟體大國像中國這樣維持這么高的紀錄。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的崛起,一方面增強了國人的自信,但在近幾年,也確實在國際上遇到了一些麻煩和問題。

  中國制造業本身已經開始面臨日益激烈的挑戰。中國制造業至今還是以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其產品主要還是處在全球工業鏈的低附加值部分,技術水平和利潤率還是偏低,所謂中高類的技術產品,只占全部出口的40%還不到。在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中就更低了,只有25%左右。

  而且,這種集中于低端勞工密集型的產業造成了這樣一種后果,就是對進口能源和原材料的高度依賴。我們對進口能源和原材料的高度依賴,部分導致了國際原油價格和初級產品價格飆升。這些初級商品價格的飆漲,意味著中國貿易條件在一天天地惡化。而且,我們大量制成品的出口,甚至像鞋、衣帽這些簡單的商品,都刺激了歐美保護主義情緒的不斷高漲,使中國成為反傾銷與其他貿易的主要靶子。

  這一切都意味著,中國過去20余年來低成本、薄利潤的傳統制造業已經難以為繼。如果中國制造業不盡快地轉型和發展,將受到嚴重阻礙,有可能制約中國整體經濟未來的發展。

  那怎么轉型呢?在我看來,就是要實現由低端制造業為主,提升到產業價值鏈的中高端,成為依靠資本的回報率和國際競爭力。為了完成這一轉型,需要技術進步、創新、投資知識產權,也就是IP。IP的概念是非常廣泛的,包括品牌、商標、版權,還有很重要的就是商業秘密、商業模式、商業標準等。我們現在的經濟恰好是IP資產太弱太小。IP擁有量的多少,是區分制造與創造的最主要標志,一個國家擁有的IP太少,它的產業或者企業在國際分工中就只能扮演初級加工者的角色。

  這種加工制造的做法,在中國這樣一個低收入國家,在工業化的早期是有非常大的積極作用的,這增加了勞工密集型制造業的就業機會。但從中長期而言,這種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國際競爭壓力、環境污染和外部成本增加,或遲或早會迫使中國放棄傳統的制造業。所以我們一定要轉型,向高新技術產業轉移。

  回顧一下經濟發展史,這個轉移確實很艱難,但絕不是不可實現的。歐洲、美國曾經走了這條路,日本走過這條路,中國臺灣、韓國也已經走過了這條路。所以有很多的先例可循,這些國家和地區轉型的過程都歷經痛苦,但最終結果都比較成功。

  其中,美國經驗可能是最有啟發性的。美國在1900年左右基本上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了世界最大最強的制造業中心。從20世紀以來,在美國,從男人的刮胡刀、家庭洗碗機、收音機,到化工產品、鋼鐵、汽車、船舶、飛機,幾乎所有的機器加工制造無不在美國制造,這個趨勢持續了20世紀的大半個世紀,一直到二戰后的15年間達到頂峰。

  隨著日本以及后來韓國、中國臺灣的工業化,美國在許多制造業領域漸漸失去了競爭力。從上世紀50年代的紡織,到60年代的鋼鐵、造船,到70年代的家電,再到80年代的汽車,一個接一個的行業,美國逐漸失去了競爭優勢。美國似乎風光不再,漸趨衰落。但是,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美國經濟其實已經正在靜悄悄地發生又一次革命,主要是電腦軟件和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與通訊技術產業異軍突起,深刻地改變了美國的經濟結構,徹底刷新了美國經濟面貌,使美國經濟再展新風,成為全球經濟的領袖。

  舉美國這個特例是非常有意思的,因為從上世紀80年代,在日本的競爭壓力下,美國的企業和產業也在重組、改革。這些為新經濟的創新,釋放了很大的潛力。同時,美國的法律對知識產權保護很強,美國強大的資本市場,為創新帶來了很誘人的回報,這促進了大量的研發投資和風險投資。美國的轉型與演變,概括起來,主要是一個由制造到不斷創造的過程,一個從制造到不斷創造的故事。在這個破壞性的創造過程中,有些產業要淘汰,企業要淘汰,工人要失業,是很痛苦的。但是,經歷這個痛苦后,新的產業和新的經濟會起來,除了電腦軟件、醫藥、飛機和好萊塢的電影,今天,人們已經找不到MadeInUSA太多的產品了。

  從有形的中國制造到無形的中國創造,是我國“十一五”發展規劃的新生內涵。為了實行這個演變,我們首先應當借鑒發達國家在過去100年、200年甚至過去20年所走過的道路。總結起來,有三條主要的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第一,要借助強大的人力資本基礎,對教育、培訓進行大量的投資。人才是關鍵,人力資本是關鍵。這對一個企業、產業和地區的興起,對一個國家的崛起都是根本。

  美國之所以能夠持續保持科技領導地位,就在于優秀的教育體系,美國有世界最龐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群體,美國擁有大量的世界一流大學與研究機構。美國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它能夠吸引世界各地的最佳人才,強大的教育體系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斷地流失其最佳畢業生,它的生效性就會大打折扣,外國人才是美國技術領先的關鍵原因之一。喬治城大學有個研究,說像美國有500萬從事IT的信息技術人員,其中100萬都是新移民,都是過去10年不到的新移民。

  所以,從政府,到教育、企業等機構,不僅應該致力于提高我國的教育水平,還應該致力于建立一種能夠吸引和挽留人才的環境。

  第二,建立一個非常良好的金融體系以提供資金,并給研發、創新和創意行為予以足夠的回報。活躍的風險投資行業和最發達的、高流通性的股票市場,在過去20年中,對促進美國的信息、通訊和科技行業的進一步增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1995年到2000年短短幾年間,美國有3000多家首次公開發行上市IPO在高科技行業,所以成為促進創新的主要動力。我國臺灣信息產業的發展和印度軟件行業的起步,在早期也是依賴于私人股權投資以及在本土和海外的股票資本市場的融資。為什么在蘇聯、東歐沒有發生信息科技產業?他們的教育是非常發達的,人才也是非常多,就是因為經濟體缺乏市場機制,沒有資本市場,所以對創新,沒有足夠的刺激和回報。

  第三,對知識產權必須要強有力的保護。重視知識產權,并不是因為美國人、歐洲人給我們壓力,跨國公司給我們壓力,而是因為知識產權保護從根本上符合中國最大的利益和長遠利益。沒有知識產權的保護,我們就不可能有活躍的創造活動,“獨立自主創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沒有知識產權的保護,從個人和企業來說,參與研發的動力就會大大地減少。如果重大的技術突破沒有給企業家帶來非常豐厚的利潤,沒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那么風險資金以及參與股票市場的普通投資者,也不會給高風險的新企業提供大量的資金和融資。

  以上三點,是總結一些發達國家經驗對我們的啟發。所以,要真正地實現“十一五”發展規劃,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從制造到創造的轉型,IP是關鍵。中國要依靠市場的自由競爭,抓住全球化帶來的有利機遇,大力發展教育,增加研發,完善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體系,發展資本市場、刺激創新和創業。中國不應當只滿足于傳統制造業大國的稱號,中國應當完全有能力成為一個可以與美國并駕齊驅的,掌握擁有巨大IP資產的、富有而強大的、并擁有可持續創造力的國家。

  (作者為清華大學教授、美國高盛集團董事總經理。本文節選自第一財經電視頻道《財經大講堂》節目,此節目首播:9月8日22:00重播:9月9日17:00 23:40 9 月10 日17:00 18:50)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