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企業利潤:一種躁動的自主投資資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 10:35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評論員 周炳林

  在控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的問題上,目前解決的辦法除了一些行政性調控措施之外,主要著眼于控制銀行信貸規模的增長,而固定資產投資的另一種資金來源——企業利潤卻長期為人忽略。但是,作為固定資產投資的一種“原始策動資金”,企業利潤可能扮演著比銀行貸款更為重要的作用。

  根據近日來自“2006中國企業500強發布暨高層論壇”的消息,2006年上半年中央企業實現利潤3516.5億元,同比增長16%,全年有望突破7000億。相對于其他經濟主體而言,央企利潤這樣的增長速度已是較慢:1-7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9679億元,同比增長28.6%,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集體、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私營企業利潤同比增長分別達19.4%、32.0%、25.3%、53.8%。從目前的情況看,可能正是這種企業利潤的快速增長策動著銀行貸款,一同形成了目前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的格局,而企業利潤問題的進入也使得本輪經濟過熱的治理更加錯綜復雜。

  就企業而言,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來源主要有三種:營業收入中包含的利潤、通過營業收入回收的固定資產折舊、銀行貸款。這三種資金在“變化的穩定性”、“運用的自主性”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回收固定資產折舊的收入雖為企業的自有收入,具備運用的自主性,但資金規模卻相對穩定,這部分資金的再投資主要在于保有原來的固定資產規模;銀行貸款雖可有較大的變化,但由于不是企業的自有資金,企業運用的自主性較弱,經濟過熱時期,存在通過一定的調控政策控制這部分資金增長的可能;唯有利潤是一種變化較大的企業自主資金,企業利潤的較大變化一旦形成,追求進一步增值的天性往往使其躁動異常,從而引起固定資產投資的較大波動,同時,企業利潤的自主特征也意味著它將是難以控制的。

  企業利潤不僅難以控制,而且,在很多人看來,可能還是不宜控制的。企業利潤是經濟效益的一種集中表現,是努力的結果,企業利潤越多,經濟發展不就越快,國民財富的增長不就越快嗎?似乎可謂多多益善。

  但是,在有些情況下,以上邏輯過程未必成立。而這些情況可能正出現在我國近年的經濟運行中。經過1995年5月1日-2004年10月29日長達8.5年的降息周期,我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由10.98%下降至5.31%,目前雖有回調,但是仍僅為6.13%,低于上述整個降息周期中以持續時間作為權數的加權平均利率7.98%。目前企業利潤的一部分可能正是通過長期低利率,從居民、社會保障基金等儲蓄經濟體的合理收益中分割得來,不外乎一種“特殊的轉移支付”,如此,則這一部分企業利潤恰恰是可以而且應該進行控制的。在經濟發生由偏冷到偏熱的轉變后,這種轉移支付更應該掉轉方向。而對于整體經濟而言,資金收益劃入儲蓄經濟體或投資經濟體,可能只是錢放入左口袋或右口袋的問題,總體經濟效益并不流失。

  世行最新一期的《中國經濟季報》將企業利潤與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一同視為我國本輪過熱的重要原因,基于企業利潤的自主特性,世行認為本輪過熱的治理可能艱難異常。

  然而,企業利潤的健康調整也不是不可能的,加息就是一種辦法。相對于整個8.5年降息周期的加權平均利率,現行利率水平仍處于低位運行狀態,正可通過繼續加息,使資金收益更多的向居民、社會保障基金等儲蓄經濟體傾斜,降低企業利潤進而降低固定資產投資過快的增長速度,最后達成經濟的相對和諧發展。而根據近年來企業貸款規模的簡單測算,利率每下降或上調10個基點,這種轉移支付的力度在年均100-130億元之間,利率的調整的影響是實實在在而且顯著的,所謂投資對利率不敏感可能只是意味

利率調整的力度還不夠。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