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 近期不會發生經濟危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 06:21 第一財經日報

  左小蕾

  據路透社9月2日報道,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先生在8月30日給參議員、金融委員會主席希爾彼先生的信中談到中國問題時,對中國經濟做了三點判斷,一是中國經濟近期不會發生經濟危機;二是不能完全排除中國經濟可能硬著陸;三是中國的銀行不良資產還會增加。

  不論這些觀點是否中肯,我們不妨從這三方面出發,分析一下美聯儲主席從完全不同的角度提出的這些問題是否有道理,使相關的政策和改革更到位。

  中國近期會出現經濟危機嗎

  經濟學對經濟衰退的一般定義是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經濟出現嚴重衰退。在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經濟,經濟危機不適合嚴格意義上的定義。對新興市場經濟的經濟危機的一般看法認為,如果連續兩個以上的季度低于保證基本就業水平的經濟增長,比如

中國經濟連續幾個季度出現低于6%的增長,就應該是經濟危機的信號了。

  但是2005年10.2%的增長,2006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別呈現了9.9%和10.9%的超出預期的高增長。更重要的是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中國經濟在最近的將來會出現低于10%的增長。所以,我們的看法完全與大洋彼岸的第一個判斷一致,中國經濟近期不會發生經濟危機是不容置疑的。

  我們觀察到,盡管中國經濟20多年的連續增長,海外對中國經濟的分析還是不斷地、比較高頻率地提到“經濟危機”這樣的字眼,不管是強調存在“經濟危機”還是不存在“經濟危機”,這里有國際社會對轉型經濟和新興市場的脆弱性的一般性的擔心,也與我們的經濟和各方面的信息在國際市場上還不夠完全對稱有關,也存在與國際社會的對話和溝通不夠充分有關。

  信息不對稱可能使國際投資者有“霧里看花”的朦朧,對中國經濟的環境不能有正確的評估,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不能有客觀的認知,對中國經濟政策不能全面理解,對中國經濟形勢缺乏充分的判斷,加大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因素,最終使雙邊都失去一些大好的共贏的機會,弄得不好誤判形勢,可能會誘發“經濟危機”。經濟信息的進一步透明,有利于淡化中國是否會爆發“經濟危機”的頻頻猜測,消除一些偏見,把炒作因素降到最低,有利于中國經濟更好地融入國際化全球化的趨勢。

  經濟會硬著陸嗎

  我們認為,大洋彼岸的可能“硬著陸”的看法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硬著陸的概念與目前的中國的宏觀調控有關。中國正在采取一系列政策調控不平衡的內外經濟。在提升貸款利率后,已經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提升存款利率和再次上調貸款利率,并且還有一些相應的行政調控配套。隨著調控力度不斷加大,根據過去的經驗,稍有過度,經濟非常容易出現大起以后的“大落”,經濟從高增長狀態大幅下滑也不是不可能。

  另一方面,可能是基于中國經濟可能受到美國經濟可能硬著陸的影響而“硬著陸”的判斷。美聯儲8月8日的例會沒有繼續加息,市場的猜測是美聯儲認為美國經濟開始變化。事實上,2001年以來,美聯儲為了刺激“9·11”以后帶來的經濟低迷,以及納斯達克泡沫破滅帶來的資本市場的大幅調整,13次降低并保持了兩年多的1%的利率。較低的利率,在支持了美國

房地產投資的同時,更使人們能夠利用低利率滾動抵押貸款,償還高利率時期的貸款,減少房產的按揭支付。這大大增加了人們的支付能力,刺激了消費支出,使美國經濟走出低迷,開始復蘇。

  連續三年的經濟增長和

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美國一般通脹和核心通脹預期提升,美聯儲連續加息17次,把利率從1%提高到了5.25%。利率的不斷提升,使滾動抵押貸款的低按揭支付帶來的收益不再,而且對房地產的投資還要支付更高的利率。低利率時代的結束,極大地影響了對房地產的投資,也降低了滾動抵押貸款帶來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居民消費能力將直接受到影響。最近的經濟數據顯示,美國的房地產銷售已經顯著下降22%,商品零售數據同比下降,顯示中期變化的制造業訂單也在下降。

  如果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從投資和消費的兩方面會對美國經濟產生沉重打擊,總需求將嚴重不足,美國經濟的硬著陸也是有可能的。因為中美經濟的相互關聯度越來越強,美國經濟硬著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美國經濟的硬著陸與中國經濟的硬著陸也就不無相關性了。從這個意義上預測中國經濟可能硬著陸,也可以看作對中國經濟的一個明確的警示。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并不像大洋彼岸那么悲觀。硬著陸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大幅下滑。但是非常明顯,中國經濟今年一直面對的問題,后半年將面對的問題,仍然是經濟“過熱”。外貿進出口仍然強勁,新增貸款仍然過快,固定資產投資仍然過度,消費也在平穩增長。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都沒有放慢的跡象,似乎不必擔心經濟的硬著陸。而占到GDP近50%的“過度”投資、粗放式的快速“經濟”增長,經濟能否持續增長才是值得擔心的問題。

  對于中國經濟可能受到美國經濟可能硬著陸的影響而“硬著陸”的判斷,倒是應該有所警惕,有所預防。美國經濟放緩,直接影響的就是消費市場萎縮。海外需求的下降對中國一般商品的出口會有絕對意義上的影響。美國市場的萎縮還會影響歐洲和日本經濟,使歐洲、日本對中國的進口需求下降。如果美國經濟真的硬著陸,加上連鎖影響對中國出口帶來的沖擊,進而對經濟的沖擊是值得特別關注的。

  如果美國經濟是“軟著陸”的趨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比較溫和、比較中性,出口貿易有所下降,經濟增長適當放緩,對調整中國目前的偏快過熱的經濟形勢可能“歪打正著”,也不是什么壞事。只要經濟增長不是從10.9%下降到5%或6%,保持8.5%、9%或者9.5%的增長,把更多的資源和注意力放在降低能耗和增長模式的轉移上,可能更有利于中國經濟平穩較快持續增長。

  銀行壞賬還會增長嗎

  通過近幾年特別是2005年大規模的銀行改革和治理,政府的大規模注資和壞賬剝離,銀行整體的資本充足率不斷改善,壞賬率不斷降低,許多銀行特別是境外上市的銀行,已經達到國際通行的壞賬管理標準。但是,為什么從境外的角度一直對中國的壞賬問題不能釋懷呢?最主要的是方式上的理解差異。我們認為,壞賬剝離到資產管理公司以后,銀行的壞賬風險就大大降低了。但是從境外的角度,剝離的壞賬不等于不是銀行的壞賬,不管放在哪里仍然是銀行的壞賬,遲早應該由銀行自己解決。所以,剝離只是賬面值的改變,并不是實質性的改變。

  而且,如果銀行的改革不徹底,體制沒有根本的改變,壞賬剝離后還會產生新的壞賬,特別是現在還在繼續的、對那些已經產能過剩嚴重的企業貸款、對宏觀政策正在調控行業的過度投資,都是新壞賬形成的比較危險的領域。盲目的投資,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流動性過剩導致的新增貸款過快增加,對利差收益模式的過度依賴和做大分母的策略,都使銀行存在壞賬增加的潛在風險。

  要解除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銀行壞賬問題上的偏見,在進行注資和壞賬剝離的政策性行為的同時,應該還是要在堅持體制改革上有所突破。要進行銀行經營模式的改革,要進行GDP增長的業績評價體制的改革,要進行資源配置的市場化改革,要進行公共財政轉移支付體制的改革,降低儲蓄-投資差異,解決內部經濟結構失衡的矛盾。當然,首要問題應該是行政體制的改革。

  大洋彼岸對中國經濟的判斷可能并不完全準確。但是所提出的外部關注的角度,可以啟發我們更深入地分析和認識國際和國內經濟形勢,更胸有成竹地把握發展趨勢。經濟危機的低概率的分析加強我們對經濟前景的信心的同時,進一步意識到信息的國際對稱的必要。

  美國經濟的變化要引起充分注意,中國應該有應對機制。宏觀調控可能會增加銀行的壞賬,但是不調控將來的壞賬可能更多。調控的政策在把握經濟不會硬著陸的同時,與相應的體制改革同步,才能達到經濟平穩健康持續發展的目標,而不會頻繁地被“危機”、“硬著陸”這樣的“紅色警號”困擾。(作者為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原標題為伯南克硬著陸:彼岸與此岸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6,00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