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進城設攤成寶的啟示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 14:12 人民網—華東新聞
●城市不能為了管理上的便利而無視農民的需求。城市管理者需要努力的,一是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二是改進管理和服務,真心誠意地引導農民為城市的繁榮發展盡心盡力不同城市對待農民進城設攤的不同態度,讓人感慨不已。 日前,本報報道說,新疆烏魯木齊的城市管理者將進城設攤的小商小販視為繁榮城市經濟之“寶”,得到進城農民和方方面面的廣泛好評。但據筆者閱知,在其他一些城市,進城設攤的農民難有如此的幸運:在河南洛陽街頭,因為市場不讓進,路上有人攆,農民李年紅含淚將自家收獲的100多公斤金絲棗撒入河中,而他本指望這些棗能換到兒子新學期的學雜費;在山西運城,更有農婦因進城賣瓜不成而尋短見的極端例子。在創建“衛生文明城市”、“花園城市”、“優秀旅游城市”等名義下,一些城市給農民的空間越來越小,還有的提出了“無攤城市”的管理目標。 這些事例,體現了城市管理者對待農民的不同態度:是把農民進城設攤視為城市經濟繁榮的一個依托,還是將之作為“臟亂差”的代名詞而加以杜絕? 城市既是貿易發展的產物,更是農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本質上說,農村與城市是相互依存的主體,而不是勢不兩立的。過去很長一段時期,由于受計劃經濟和城鄉分割的“二元”管理體制的影響,農村、農業和農民總是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改革開放后,鄉鎮企業發展成為工業化、城市化的極大推動力,但活躍在城市而懷揣“農業戶口”的經商者和勞動力隊伍,一直很難被城市所接納。“城里頭不是俺呆的地,再也不進城了!”類似李年紅這樣的哭訴,反映出不少農民的無奈和一些城市的冷漠。 “中國的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這個形容并不準確,但也道出了一些地方城鄉發展差異的現實。城鄉之間巨大的發展差距,既不利于社會穩定,更有悖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追求。于是,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成為我們的戰略選擇。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就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讓農民一次次為進城銷售瓜果的遭遇而流淚,這種“帶動”又從何談起呢? “三農”問題的核心之一,是在社會發展中如何讓農民增產增收,與城市居民同享改革成果。城市管理者不能為了管理上的便利而無視農民的需求,工作手段不能只是粗暴驅趕和簡單罰款。畢竟,城市的攤位,是包括不少進城農民在內的低收入人群的就業途徑之一。城市需要努力的,一是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二是改進管理和服務,真心誠意地引導農民為城市的繁榮發展盡心盡力。從這個角度看,烏魯木齊對待設攤農民的“善舉”,彰顯出城市管理者的遠見和智慧。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