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財經縱橫

完善程序法維護程序正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 06:17 第一財經日報

  段德峰

  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是,德國新教神父馬丁那句雋刻在波士頓猶太人紀念碑上的話——最初他們抓猶太人,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然后他們抓工會會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后來他們抓新教徒,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新教徒;最后他們向我走過來,已經沒人為我說話了。

  現在,我不敢斷言,我和我的朋友們是否已經處在一個需要“有人”為他們說話的時候。但是,法學界的一個基本共識是,程序正義具有其本身的獨立價值,而不僅僅為實體正義的實現而存在。沒有一個法律體系能實現完全的實體正義,這不僅是由于客觀事實的不可回復性,也由于司法過程本身的性質所決定。所以更多的時候,與實體正義相對應的程序正義顯然更為引人注目。

  我們很容易理解,一次惡意訴訟的啟動,不僅是對國家司法資源造成的浪費,更是對程序法以及司法機關和被告人的惡意挑釁。而就公眾而言,任何一個程序法的缺陷,都是對所有人的威脅,甚至最終使得社會陷入混亂。

  或許正如馬丁的話所表明的那樣,“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我們每個人都身在其中。”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憑一己之力不可能抵擋來自一個大財團甚至是一個“小財團”的惡意訴訟。當然,在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用上一些耐心來等待某一個特定法院的一審判決,接著走上訴程序,甚至在上訴審判結束之后,在中國你甚至還可以“申訴”,一直走到最高人民法院。但是,有一個前提是——你有足夠的時間、金錢和“鋼鐵一般”的意志。

  很顯然,作為一個普通公民,我們有必要也應當保持對法院權威的基本尊重,我們不應當在案件未判決之前發表可能干預司法公正的任何言論,不過這更多的是指向案件的實體部分,因為就程序而言,當一個程序實施完成以后,已經成為一個確定的事實。

  就目前的觀察得出的結論而言,如果法律中出現了漏洞,而這種漏洞又被用來作為挑戰某人的“武器”的時候,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將可能陷入一種危險境地。

  一個簡單的例子是,某些地區的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在案件處理過程中實施的“刑訊逼供”行為,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是極具威脅力的,因為從法律上講,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犯罪嫌疑人,因而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下一個“孫志剛”。

  不敢想象的是,如果程序法的缺陷——包括但不限于:“《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二條:人民法院對于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不能執行或者難以執行的案件,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作出財產保全的裁定”——在短期內不做修改的話,是否會成為那些被記者進行了“負面報道”的機構或者個人用來“對付”記者的絕招,我們非常擔心。

  道理再簡單不過,無論官司勝敗,先將記者的個人財產查封凍結,那么記者在少則幾十天、多則數年的審判過程中,處于巨大的物質和精神壓力之下。而且很顯然,這已經不是一個僅僅局限于記者職業的命題——我們每個人都身在其中。

  為此,有法律人士已經提出了杜絕此類事件的一個辦法——推動最高院頒布司法解釋,將記者個人排除在類似職務行為訴訟案件的被告之外,從而為新聞職業從業者提供一個更為有力的法律保護機制。當時,我們也很清楚,這將是一段艱苦卓絕的過程。不過,好在我們已經有了一些良好的先例。

  “正義存在于社會有機體各個部分的和諧之中,每個公民必須在其所屬的地位中盡自己的義務。”這是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為正義作出的解釋。我不知道那些受到大財團“訴訟”挑戰或潛在挑戰威脅的人還有多少心思繼續自己的工作。假設這些被挑戰的人又是在很多時間幫助公眾實現“知情權”的新聞從業人員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將陷入怎么的困境之中呢?我們誰將是下一個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