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美國通脹抬頭,挑戰亞洲增長模式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 05:53 第一財經日報
顧蔚 最近半年內,美國部分食品價格飛漲。在美國的中國超市里,青菜和三文魚的價格甚至翻番。兩個孩子的媽媽丁崗在美國紐約皇后區居住,她對菜價的變化有第一手的感受:“原來買菜每次花費40美元左右,現在往往要70美元。” 美國國內汽油的價格也從去年的2美元左右一加侖攀升到了3美元以上。雖然房產銷售價格有所回調,但由于眼下購房者觀望氣氛濃厚,租多買少,租金上揚了5%左右。 菜籃子、車子、房子,是和普通美國人關系密切的三樣東西。它們的價格上升,最能讓當月收入當月花完的美國人感到切膚之痛。鑒于必需品漲價,美國消費者已經開始在其他方面減少開支。一些高檔消費品公司,比如星巴克咖啡(SBUX.O)和專門提供有機食品的 Whole Foods(WFMI.O)超市最近報出的銷售業績低于預期,部分餐館上市公司近期的銷售也不盡如人意。 普通美國人已經感受到通貨膨脹,但經濟數據卻不足以引起經濟學家的警惕,因為美國經濟學家關注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并不計入食品和能源因素,7月份這一指數不過微幅上升0.2%。面對漲幅平穩的CPI,投資人松了一口氣,認為美國通脹壓力緩和,美聯儲可能不會繼續加息。 美國核心通脹之所以平緩,得益于來自亞洲的廉價商品。雖然國際原材料價格和本地勞動力成本上升,但由于亞洲國家不斷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中間環節,加上國際貨運價格近年來大幅下滑,因此亞洲出口到美國的產品的價格近年來保持平穩。根據摩根士丹利的統計,亞洲國家的通貨膨脹率已經從5年前的零通脹上升到了現在的3%左右,未來亞洲出口商進一步降低成本的空間有限。亞洲將通貨膨脹出口到美國可能是遲早的事。 過去20年內,亞洲國家采取了出口導向型的增長模式。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證明了這種增長模式容易受外部影響,不夠完善,但亞洲至今為止尚未尋找到更好的模式。 發展中國家對貿易的依存度遠高于發達國家。隨著它們國內市場的擴大和區域內貿易的增長,未來受美國的影響可能會越來越小,但現在時機尚未成熟。不僅僅是中國,亞洲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社會保障系統尚不完善,國內貧富差距頗大,要啟動內需,說易行難。 美國經濟放緩的可能增大,亞洲出口商的股票已經開始受到壓力,但亞洲市場在過去的一個多月內的總體表現卻依然良好。投資人可能覺得美國停止加息帶來的正面影響大于美國經濟放緩對亞洲的打擊;或者他們認為,亞洲的經濟規模已經大到可以脫離美國,不受美國經濟放緩的影響。 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這兩種假設都是不成立的。美國就算經濟減速,通貨膨脹可能還是會居高不下。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費希爾最近表示,通脹仍然是美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因此不能排除美聯儲會再次收緊銀根,給經濟踩剎車。 對亞洲國家而言,美國市場的作用不容小覷。2005年,美國從除日本以外的亞洲國家進口的商品占到該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的9.8%,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高達15%到20%。世界經濟的火車頭美國一旦減速,歐洲和日本也必然會受到影響。 美國消費者購買力一旦下降,亞洲出口商乃至整個亞洲經濟都會受損。謝國忠認為,無法預測目前的亞洲增長模式究竟會在2年內或者10年內終結,但美國的通貨膨脹問題,最終會對亞洲經濟造成壓力。亞洲市場目前還沉浸在夏意中,但一葉知秋,紐約菜價上漲,可能是美國通貨膨脹抬頭,亞洲出口受壓的一個前兆。(作者信箱:Wei.Gu@reute rs.com)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