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方科:冗官也是一種腐敗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 10:12 中國財經報
方科 一個貧困縣,有11名正副縣長。一個縣級公安局,有15名正副局長。一個只有20人編制的縣級審計局,領導班子成員有10人,基本上一名領導管一名兵……。這都是已經見之于媒體的報道。可以說,地方政權的冗官現象已經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 冗官,其實也是一種腐敗。 第一,從歷史上看,哪些朝代冗官最多?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是宋朝和清朝后期。宋朝和清朝后期恰恰是我國歷史上國家綜合力量最弱小、政治上最腐敗的時期。 第二,冗官,是對法律法規的挑戰,是沒有法律意識的表現。無論是鄧小平,還是江澤民,以及胡錦濤,都是主張依法治國的。依法治國,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它需要實際行動。法,其實也是一種規定。編制,是規定,也是法律。記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位已經有了成就的文學青年要求調到文聯工作,宣傳部長竭力贊同。但文聯沒有編制了,不能進人。宣傳部長將此事拿到常委會上討論,要求增加編制。組織部長等其他常委一致認為,編制就是法規,不能朝令夕改,否決了宣傳部長的提議。九十年代后,經歷了幾次機構改革,每次改革,都對一個單位的總人數、領導職數、單位職責作過規定。應該說是有法可依。然而,我們再也見不到把編制當做法規的領導了。對照著2002年機構改革時對各個單位的“三定方案”,可以說沒有一個單位的領導職數沒有突破的。編制,在這些領導人面前,不是法規,而是兒戲。 第三,冗官,從表面上看是對法律法規的挑戰,是沒有法律意識的表現,但如果從深層次看,是一個什么樣的問題呢?產生冗官的原因,一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近年來,市、縣主要領導在某些地方調動頻繁。每換一個主要領導人就會提拔一批歸屬于自己的人;有些人從個人的經濟利益出發,在上任后要賣掉一批官。可無論是提拔的好,還是賣掉的也好,都總不能無緣無故地將原有的官員撤換。于是,官吏也就越來越多。二是無序性。有的地方,隨著官吏的越來越多,在官吏的安排上也悄悄地搞起了“無政府主義”。可以說,以上兩種情況,都很難擺脫不是腐敗的嫌疑。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