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葉檀:不要對外資并購新規抱太大希望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 07:39 每日經濟新聞
葉檀 每經評論員 人們常用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是跳蚤來形容支出與收益反差之大。在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是,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是老虎或者黑熊,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有些微差距,正可以說明博弈之艱難與約束條件之強硬。 近日關于外資并購的大討論,就收獲了這么一只黑熊。最近,商務部、國資委、國家工商總局等六部委聯合頒布《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以下簡稱新規),可以視為對最近日漸高漲的外資并購風險的一個積極回應,也是最近六部委在徐工召開閉門會議聽取各方意見后達成的方案。當然,其醞釀期長達年余。 正如激烈的爭論所顯示的,各方意見極不統一。因此,我們對此新規也不應抱太大的希望,這份文件一定會是平衡各方利益之后的妥協樣板,而不會成為民族主義者或者國資賣光論者的宣告書,現在就下一個開放或者保守的定義為時過早。 從積極的意義上看,這份針對2003年《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的修正案,以超過原規定一倍的篇幅,對外資并購的具體程序作了詳細規定,“一方面對外資企業境內并購的范圍進行了更為嚴格的約束,強化了審批環節和反壟斷審查;另一方面也試圖對外資并購的操作環節,特別是對SPV(特殊目的公司)的設立、跨境換股等技術細節,進行了更為細致的規定”,使得大部分的并購案有規可依。 新規亮點不少,如第一次提出要作盡職調查,外國投資者以股權并購境內公司,境內公司或其股東應當聘請在中國注冊登記的中介機構擔任顧問;境內公司在國外的融資被要求限期調回國內。國內企業以慣用的“假洋鬼子”方式向境外抽逃資金,或者以國外殼公司“空手套白狼”的可能性將大大減少。 新規的最大特點是全面強化審批、將地方審批權上收,將外資試圖并購的馳名品牌或老字號、職工人數超過兩千,以及任何可能影響國家經濟安全、妨礙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的外資并購行為一并囊括進審批之箱。 外資并購將重回全面行政管制時代,這一新規與緊鑼密鼓進行中的行政性宏觀調控政策相呼應,是否意味著中國市場化、對外開放的大門將逐漸關閉? 未必如此。不要說中國的經濟目前無法承受外資退潮的壓力,而內生的民營企業又未獲得公平的發展環境,難以與外資、國資一較高下,即便以此次新規來看,其對外資的表現也頗為耐人尋味。 與嚴格審批相對應的是,除了“外國投資者股權并購的,除國家另有規定外,對并購后所設外商投資企業應按照以下比例確定投資總額的上限”等數條有十分具體的標準外,大部分條款的用語是“應報某某部門審批”,或者“應予說明”,甚至對有壟斷嫌疑的并購,也只作出了由部委審核批復的規定,顯然缺乏一般行政法規所應該具有的明確性。 這還不夠。新規在用“影響國家經濟安全”、“不得造成過度集中、排除或限制競爭”等極其模糊的提法將很多交易擋在門外的同時,以“當事人未予申報,但其行為結果對國家經濟安全產生實質性影響的,商務部可會同相關部門撤消其并購行為或要求當事人修改并購方案”這樣“事后撤銷”的背書方式,為前期可能存在的審批漏洞涂抹上厚厚的防滲硅膠。 這樣的法規注定四面漏風,注定爭議四起,同時會形成并購市場中極大的政策風險。這樣的法規與多部門管轄態勢,讓我們經由草蛇灰線看到新規出生之艱難,與博弈的極大空間。剛好說明,用行政手段封死資本項目順差只是政府現階段的權宜之計。 筆者曾經發表文章,認為國企改制之路不多,或者進行產權改革或者由外資并購,兩者必居其一。目前的種種并購融資手段,不過是產權改革在壓力之下的奇異變種,如果不正視這一問題,那么,出臺一百項新規,也不過是在表面上加重審批權限應付急就章,對于具體的市場游戲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畢竟,政府難以無限制地承擔國企改制的巨大負擔。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