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匯率低估導致中國產業結構扭曲是一個偽命題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 09:17 每日經濟新聞
劉煜輝 有一種觀點認為,由于人民幣匯率低估導致了中國產業結構扭曲,鼓勵了資源流入出口部門,而國際上美國、日本等國不時拋出的“中國向世界輸出通脹、通縮而要求人民幣升值”的論調實質上與此如出一轍。坦率地說,這種看法缺乏歷史眼光,缺乏全球視野,漠視中國轉型經濟的體制背景。 一個基本的事實是,中國雖然搞了二十多年的市場經濟的改革,但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依然起不到基礎性的作用,政府仍然保持著對許多重要經濟資源的配置權力。特別是生產要素市場,包括勞動力要素、資本要素、土地和自然資源要素,市場化程度很低,此外還有土地、稅收、市場準入等各種花樣翻新的優惠行政政策,而這些因素又往往是當下銀行最值得信賴的抵押物和政治擔保。故此,政府掌控了土地等要素資源,實際上也就掌握了對地區金融資源的配置權。于是乎,在現行政績考核體制的驅動下,大量資源必然是向資本密集型、高能耗、高產值的重化工業或者是低水平的加工工業傾斜。勞動力價格是偏低的,資本的價格(也就是利率)也是被管制的,土地原來是不要錢的,后來批租土地也有各種各樣的行政優惠,所以土地價格也是偏低的。 而另一方面,在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跨國公司日漸成為了全球生產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并實現了按價值鏈組織全球分工,故此加快了全球制造業向低要素成本地區轉移。在這個意義上,中國這種轉型經濟體的典型性特征客觀上恰恰迎合了這一趨勢和要求,日益成為世界工廠和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目的地,被擱置在所謂制造業價值鏈(所謂“微笑曲線”)的低端。 可以看出,這種世界性的產業轉移和重新分工,與名義匯率本身并沒有多大關系。一個簡單的事實,在中國投資的高額盈利性主要得益于要素價格扭曲所產生的“經濟租”,名義匯率升降的效果完全可以在內部各種非市場化的要素價格的重新調整下化為烏有,耗費資源的項目依然可以掙錢。比如最近再度興起的電解鋁投資,大量出口電解鋁,需要先進口氧化鋁,加上能源,每一噸電解鋁需要搭上1700度電,而電能源在中國是短缺資源。因為用優惠電價,所以看起來賺了錢,其實國民經濟算總賬是賠錢的———賠上了我們的資源。 故此,中國產業結構扭曲的癥結并不在于匯率的低估,也不在于所謂出口導向政策,問題的根本還在于政府主導資源配置,如果這一內在機理不消除,即便沒有出口導向,也會出現城市化導向或是房地產導向,一樣也會出現各種結構扭曲,而當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只不過是政府主導所導致的要素價格扭曲的一個必然結果,而不是原因。 很有意思的是,現在持匯率低估導致資源錯配觀點的學者,又多認為中國的出口貿易有50%以上為加工貿易,所以人民幣升值不會對貿易部門造成太大影響。如此形成了一個悖論:既然匯率不能夠影響到微觀主體(企業)的行為,又如何能引導資源的配置和產業升級呢?可見,“匯率低估導致中國產業結構扭曲”是一個十足的偽命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