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別讓裝備拉“中國制造”后腿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 10:32 中國財經報
記者 朱嘯波 受制于跨國公司 “每次經過稍微重要一點的工程工地,或者從電視里看三峽工地的場景,都會看到,使用的推土機、挖掘機以及運輸車等大型車械無一不是進口的。心里除了遺憾,還有擔憂。”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大學先進控制研究所教授褚健在今年“兩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的一番話顯示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某種沉重。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重大技術裝備辦公室專家隋永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講了一個細節。在西氣東輸工程中,有一種用于主要管線上的大型閥門,第一次招標時,由于有中國企業參加,因此國外公司為了進入中國市場,把價格壓得很低。但是當西氣東輸擴容工程招標時,因為沒有中國企業參與競爭,國外公司聯手一下子將價格提高到原來的近兩倍,還要求延長交貨期,降低質量保證金。 “我們固然可以通過進口國外的先進設備來幫助進行中國的經濟建設,但國外不可能把最先進的技術、最尖端的設備賣給我們。即使賣給我們一些先進的技術、設備,也必然抬高價格。中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是不能靠從國外買設備來實現的。”隋永濱說,必須立足于國內自己制造,下決心改變目前主要技術裝備過分依賴進口的局面。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提供裝備的各制造業的總稱,承擔著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工作母機、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重任,可以說她是工業的心臟和國民經濟的生命線,是支撐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基石。而一個國家的制造業水平完全取決于裝備的水平,我國目前已成為世界重要的加工中心,但裝備制造業水平遠遠落后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和需求。一個國家或地區要成為制造基地,首先必須具備產品創新設計能力,同時具備制造先進裝備的能力,否則競爭力將受到嚴重制約。 但業內專家介紹,目前,我國90%以上的光纖制造裝備、80%以上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和石油化工裝備、70%的轎車制造、數控機床、紡織機械都被進口產品占領。長期以來我們重引進輕消化吸收,陷入了“引進—落后—引進”的循環,大量進口裝備在養肥了跨國公司的同時,也削弱了本國的裝備工業。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中國制造”的繁榮,依賴進口裝備的局面還可能進一步加劇。 一方面是缺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而另一方面,結構性的產能過剩又使眾多裝備制造業企業步履蹣跚,很多時候只好把減產壓庫作為選項。有關專家介紹,目前,我國裝備工業共有186個門類,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5.5萬家,從業人員1500萬。 可以說,裝備制造業已經在拉“中國制造”的后腿。 振興“路線圖”已出 有關專家認為,我國裝備制造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目前在技術開發、系統集成等方面落后5~20年,體現綜合科技創新能力和制造實力的重大技術裝備產品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如燃氣輪機、核電設備、抽水蓄能水電設備、高速鐵路設備、干線飛機、數控加工中心、輕工紡織裝備等,不得不靠進口滿足需要。 裝備工業的主體是機械加工業,而中國機械聯合會提供的一份統計說,2004年我國進口機電產品達2500億美元,而且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重大裝備國產化水平不到50%。裝備類機械產品進出口逆差不斷擴大,2002年、2003年、2004年的逆差分別為288億美元、392億美元和512億美元,每年以100億美元的幅度遞升。 “國內技術裝備的制造能力和競爭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不是在縮小,是在擴大。”有關專家指出,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國內裝備制造業將被進口設備沖垮并非危言聳聽。 不僅如此,業內人士普遍擔心的是我國重要裝備制造企業也將被外資控制。當前,跨國公司打著“幫助國企改革”的旗號,正瞄準我們體制機制的弱點和競爭實力的差距,覬覦我國機械行業排頭兵企業,實施并購計劃。在我國機械工業重要零配件、整機及重大裝備領域,出現了一系列合資合作事件,且有蔓延之勢,近幾年有8起重大并購事件引起了國人關注。特別是去年底,國人對于以“徐工”這一中國機械工業龍頭老大向美國凱雷投資公司進行股權轉讓的質疑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乍一看這是招商引資的巨大成就,其實卻是跨國公司利用中國國企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的難得機遇,以資本運作的方式“吃住”中國裝備制造業的一批行業排頭兵企業。 此前,我國不少實力很強的裝備制造龍頭企業被外資并購,接踵而來的就是自主技術、核心部分、關鍵領域、高附加值部分被控制、閑置和封鎖,企業原有的市場被占有和壟斷。如果聽任國家多年培育的骨干企業被跨國公司吞并,我國工業的核心和關鍵部分被外資控制,國家將失去對工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主導權。 正是基于讓中國裝備制造業走出種種困境并實現振興的考慮,2005年9月29日,國務院制定了《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選擇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導力度,實現關鍵領域的重大突破,為裝備制造業的振興勾畫出了一幅清晰的“路線圖”。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文件已進入最后修改階段,正式公布指日可待。 據隋永濱介紹,《若干意見》是自1983年以來第一次以國務院的名義下發的有關裝備制造業的文件。2005年9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這個文件,當時在業內引起很大反響。他相信《若干意見》必將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過程中,政府的支持應放在兩頭:一是在研發上加大投入,一是實行政府采購,為國產裝備創造一些市場需求。”隋永濱認為,政府采購不僅可以為企業提供一個學習和能力積累的過程,還可以為企業提供進入市場所需的必要業績。重大技術裝備的研制早期主要受到市場需求不足的限制,通過政府采購可以形成有效的市場需求,對于發現新技術、擴展現有技術、促進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作為引導投資規模和方向的重要政策工具,政府采購可通過價格、數量、標準及交貨期等對企業的預期收益和發展方向產生影響。 “森遠”的啟示 鑒于目前中國裝備工業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5—20年,差距較大,要振興中國裝備制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有關專家指出,今后中國發展裝備制造業的主要途徑是引進技術、消化吸收、不斷創新。 “以市場換技術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有效方式。但目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代價越來越大,核心技術根本買不到。”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高旭東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國家應該依托“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等國家重點工程,在引進國外先進設備的同時,實行捆綁招標,使國內企業能獲得真正的先進技術。同時,正確應對跨國公司的產業轉移,在承接國外產業轉移時,首先要認清轉移中有無研發和創新價值,避免簡單加工類產業轉移以及過分地依賴國外企業的品牌和市場份額,而忽視了自我發展、開拓市場的能力。在研制開發新裝備時,對目前中國一時還難以解決的零部件,可以先進口,借此實現提供成套裝備的能力。 但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關鍵還在于創新。找準正確的投資項目是實現自主創新,也是告別裝備制造業產能過剩的更好選擇。曾經名不見經傳的鞍山森遠集團的做法也許給了裝備制造企業很好的啟示。 我國公路總里程為167萬公里,由于高速公路發展較晚,目前,大修用大型設備只有寥寥幾臺。經過大量市場調研,森遠集團發現了新鮮的“奶酪”——高等級公路養護機械制造。 在森遠集團董事長郭松森看來,高等級公路養護設備和建設工程機械這塊“蛋糕”,決不會越吃越小,而是越吃越大。于是他們果斷投資,成立了國內第一家高等級公路養護機械開發生產企業。堅持技術先進性、功能適用性、性能科學性,使自己的產品具有了“專、精、特、新”特點,產品品種以每年2至4個的速度遞增。2003年,他們研制的“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技術研究及企業信息化”被列入國家“863計劃”。 始建于1998年的森遠集團,是集公路養護設備產品開發、研制、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民營股份制企業。據了解,森遠集團是通過企業“自主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研發成功了“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技術研究及企業信息化”和“瀝青路面熱再生重鋪機組”兩個項目,也是連續兩年被列入國家“863”計劃的民營企業。2005年4月,森遠集團《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技術研究及企業信息化》項目通過國家863計劃課題組專家的驗收。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