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拿什么決定壟斷行業的工資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 09:05 中國經濟時報
-北京評論-鄧璟 繼7月31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了“全國電力行業普遍開始降薪”的新聞后,有電力系統職工撰文《憑什么讓我們降薪?》,表示反對沒有給出科學依據的電力行業“盲目”降薪政策,該作者最后發問:“如此盲目地對電力行業減薪,最后的結果會不會是仇視高薪、同拿低薪?”(8月1日新華網報道) 注意了一下,對“全國電力行業普遍開始降薪”持贊同和反對態度的人均存在。其實,各方激辯的焦點就在于:現時電力行業職工工資是否過高?電力等壟斷行業職工的工資應該由什么來決定? 判斷一個行業的職工工資是否過高、有沒有下降的必要,方法有很多種,但最簡單且最便捷的判斷方式是:看看該行業是否存在嚴重的冗員、低效現象,沒有冗員低效前提下,則可通過降薪對該行業進行“試錯性刺激”——若降薪后,該行業人才大量外流、沒有人再愿意進入該行業,則說明降薪幅度過大。 試以電力行業為例,讓我們看看問題究竟出在哪? 業內專家曾指出:“國有電廠冗員很多,比如30萬千瓦機組的企業,民營電廠一般只需要300人左右,而他們要1000人。”也就是說,國有電力企業存在冗員低效現象應該是一個客觀事實。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看到,電力行業并沒有從裁員增效入手,而是拉開了“降薪風暴”的帷幕。 那么,“降薪風暴”開始后,電力行業員工發生了“大逃離”么?至少目前還沒有看出這種跡象。有電力行業職工對媒體說“我們降了28.5%,再降,估計以后要出去做兼職了”。雖然這是個個案,但也透露出電力職工的一種態度與傾向:盡管降薪了,但還是能夠忍受;如果工資再差一點,他也不是選擇跳槽,而是選擇做兼職。 什么原因讓這些電力職工對這份工作戀戀不舍呢?也許長沙理工大學電氣學院教師吳文斌的說法是最好的詮釋:“電力系統的隱性收入要遠遠高過顯性收入”。這些隱性收入,是市場化企業中根本就不可能有的福利待遇,源于電力等壟斷行業的壟斷福利。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該拿什么決定壟斷行業的工資?《憑什么讓我們降薪?》一文作者認為“我國電力行業應該效仿西方國家,用人工成本系數作為不同企業、行業和地區的社會人工成本比較的參考標準。”這話說了等于白說,一是電力行業自己都搞不懂、拿不出“人工成本系數”,更何況我們這些業外人?二是存在嚴重冗員低效現象的電力行業,現在去談“人工成本系數”是癡人說夢,根本就不可能據現有數據測算出比較真實的結果。 其實,決定電力職工工資的方法和因素也有很多,最簡單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讓電力企業把招聘崗位拿到人才市場上來,注明所聘崗位的職責、所招人才的素質要求等等,然后與求職者進行面對面的談判與博弈。如果崗位要求的條件太高、沒有多少人應聘,薪水不妨提高一點;若是供過于求、人才擠破門的崗位,薪酬不妨雙方協議,最后定格在彼此均能接受的范圍內。亦即是說,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工資標準一定是按市場需求來制定的,這是惟一的標準,也是最簡單的決定工資之規則。 透過種種現象我們可以觀察到,電力等壟斷行業,降薪等種種舉措既不能被民眾理解也不被自己的職工所擁護,就在于它不愿意從最根本最核心的制度層面——打破壟斷、邁向市場化的改革入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