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網絡民意是否反映真實民意 該不該影響政府決策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 16:06 北京日報
民意怎樣被發現和表達 本期話題主持人:黃月平 話題緣起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的分化和利益主體的多元化,普通百姓的利益訴求日益增多,新時期民主政治建設的不斷進步,網絡時代民意表達的渠道和空間不斷拓展和擴大,民意表達、民意調查等活動日漸增多。這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新的動力、機遇,也增加了新的壓力。近來,胡錦濤、溫家寶同志多次強調要重視民意。傾聽來自民眾的聲音,決策中體現民心、民意、民愿,在黨和政府的執政理念中,開始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如何認識和發現民意,如何科學、理性地分析民意,這是民意走上決策前臺,構建和諧社會所提出的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課題,本刊特請幾位專家就此問題進行了一些探討。 話題嘉賓 喻國明 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 鄧偉志 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 范偉達 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 喬新生 中南財經大學法學教授 鄧偉志:收集民意并不難,與人民群眾一起勞動三天,什么情況都能知道。當然,如果能運用多種方法調查,就更能摸到真實情況。 喻國明:只有對輿情民意進行科學了解和把握,政府決策才能獲得認識上和行動上的方位感。 范偉達:重視民意測驗的目的不是單單為了追隨民意、體現民意,而是為了更好地有針對性地形成和塑造民意。 喬新生:如果無視網絡民意存在,那么就會閉目塞聽;如果過于相信網絡民意,則可能會偏聽偏信。 網絡民意是否反映真實的民意,該不該影響政府決策,成為當前爭論的一個熱點話題。 民意何以重要 主持人:隨著我國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民意越來越多地走上政府決策的前臺,應如何認識現代社會民意在政府決策中的作用? 鄧偉志:對于一個以執政為民作為治國理念的現代執政黨來說,高度尊重民意乃是執政為民的基本前提,是社會進步和政治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最近,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暨總結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會上重要講話中多處強調了“人民意愿”、“民意”。胡錦濤同志指出:“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進行改革開放,都是為了順應人民意愿、實現人民利益。現在,我們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等重大任務,同樣是為了順應人民意愿、實現人民利益”。胡錦濤總書記在“論民”中有四句話令人一新耳目:“認認真真訪民情,誠誠懇懇聽民意,實實在在幫民富,兢兢業業保民安”,表達出黨中央愛民重民的濃厚感情,提出了新時期為民幫民的明確要求。 喻國明:眾所周知,對于現階段的社會發展──大至整個國家的宏觀發展和決策,小至一個地區、一個行業的多樣化的發展和決策──來說,也許沒有什么比保持認識上和行動上的方位感更重要了。而這種方位感的正確獲得和保持,離不開對輿情民意的科學了解和把握。民意是指示各種社會因素所處狀態的晴雨表,是衡量一切社會決策效果的試金石。恩格斯曾經指出,人民群眾幾乎能從本能上感覺到一種生產關系是否適合于生產力,從而表示出歡迎還是反抗的情緒來。因此,在巨大的社會轉軌和社會變革中,時刻把握“老百姓在想些什么、盼些什么、煩些什么”便成為一項特別重要的社會要求。 綜觀西方各國上世紀50—70年代的歷史,人們不難發現,當經濟處在飛速發展階段的初期,也正是國內矛盾沖突最為猛烈的時期,一方面,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人們更高層次的利益訴求,各種社會思潮風起云涌,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另一方面,經濟發展帶來的總體好處并不足以讓人民群眾心滿意足,相反,由于某種幾乎是發展所必然帶來的利益分配不平衡、社會機制的銜接的缺失以及社會決策的某種傾斜,人們的相對剝奪感反而可能加劇他們對社會的不滿。事實已經證明,如果對社會輿情指標不敏感、不反應、不去積極地做因勢利導的化解工作及采取相應的社會對策,社會之舟很可能在經濟形勢略有波動、甚至經濟形勢大好的情況下“翻船”。 西方學者自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就社會輿情的調查與監測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社會效益。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雖然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有局部的、片斷的和暫時性的調查研究,但總體上看,還不夠全面、系統和連貫。因此,在借鑒西方有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嚴格科學、務實的態度,進行全面、系統和連貫的社情民意的調查與監測,不僅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而且對于決策機關可靠把握社會運轉的基本狀況更是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近來,中國政府網的開通,以及中組部頒發《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將民意測評和調查作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據,等等,都顯示著民意在政府決策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 如何發現和了解民意 主持人:原生態的民意是一盤散沙,五花八門的,如何去發現和了解真實的民意呢? 鄧偉志:重視民意首先必須理解民意。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了解民意?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般來說,民意的流程有四:第一是收集,第二是整理,第三是傳播,第四是實踐。 第一道流程——收集,有人說難,其實并不難。與人民群眾一起勞動三天,什么情況都能知道。不去勞動,到人民群眾中蹲一個禮拜,也能了解到群眾愛什么,恨什么,想什么。當然,如果能運用多種方法調查,實行方法互補,更能摸到真實情況。 第二道流程——整理,這倒是有點難度的。群眾的意見也是五花八門的,哪個是本質,哪個是現象,說不清;哪個是主流,哪個是支流,見仁見智。在加工整理民意的時候,把寡人旨意說成是民意者,有之;把順乎民意說成“尾巴主義”的,亦有之。整理就是去粗取精,他卻來個去精取粗。因此,在整理過程中,有個立足點的問題,有個客觀不客觀的問題。 第三道流程——傳播,那就很難了。在了解到民意之后,如果這民意與上方既定的什么東西不一致,就聽起來不順耳,看起來不順眼,于是他就將民意鎖進“保密箱”,不許發布。其實,發布、傳播的過程,是再加工、再整理的過程,是對第二道流程的檢驗和放大。放大了才能看得更清晰。有戰略眼光的、有自信心的大手筆是樂于傳播的。現在許多人被“小廣播”攪得暈頭轉向,束手無策。其實,這里有很多“策”,其中之一是:用“大廣播”取代“小廣播”。 第四道流程——實踐,即參照民意去實踐,遵照民意去實踐。實踐是目的,上面三道工序都是為實踐做準備的。不實踐,上面三道工序等于零。實踐中又會提出新問題,民意又會起變化,又要求我們繼續了解民意,順乎民意。順乎民意不是“民粹”,不是“吊胃口”,這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的具體表現。 網絡民意 該不該影響政府決策 主持人:在信息時代,網絡輿論逐漸成為政府傾聽民聲、了解民意的一個重要渠道,如2006年初開通的中國政府網被喻為民意直達中南海的直通車。然而,也有人對網絡民意提出質疑,認為網絡民意并非真實的民意,不應該影響政府決策,應如何認識這一問題? 喻國明:網絡為民意的表達與聚集提供了一個成本低、互動性強的有效平臺,成為越來越引人注目的民意表達方式。但是,現階段的網絡存在著網民與公眾的不對稱(即網民不等同于作為民意主體的公眾)的問題,網絡調查存在著對于被訪者身份難以控制——而這正是民意測驗進行統計推斷所必須的,沒有這種控制,網絡民意對于實際民意的可推斷性就無法成立。因此,在嚴謹的社會研究者看來,現階段的網絡民意可以部分地反映民意,但是卻很難真正代表民意。 喬新生:坦率地說,借助于現代網絡媒體征求民意并不困難,但是,網絡媒體的特點決定了,政府在搜集網絡民意的時候,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因為從上網的群體結構來看,年輕人占絕大多數。由于網絡具有虛擬特征,所以,在分析網絡意見的時候,必須認真鑒別。有些情況下看似群情激憤,其實是少數人在暗中操縱。如果無視網絡存在,那么就會閉目塞聽;如果過于相信網絡民意,則可能會偏聽偏信。 所以我的結論是,可以把網絡民意作為重要的參考指標,但不能作為決定性的因素。在我國,征求群眾的意見具有許多法定的渠道,政府有關部門完全可以依法在人民代表大會聽取代表的意見,或者通過舉行價格聽證會,立法聽證會、座談會、辯論會等方式,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對網絡上反映出的情緒性意見,應當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對于那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應當充分采納;對那些不理性的發言,應當分析其中的原因所在,對癥下藥,改進政府的工作。 政府的行政行為是一種具有反饋性的行為。不論是在政府決策、執行還是在監督過程中,都必須時刻注意政府行為的民意基礎。如果在決策過程中沒有預見到可能出現的社會反彈情緒,或者在執行過程中沒有充分地體察行政行為相對人的感受,在監督過程中沒有借助新聞媒體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那么決策肯定會出問題。可是如果政府決策、執行和監督過于信賴大眾媒體,或者試圖通過網絡發現民情民意,那么也有可能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總之,我們應當充分利用現代網絡媒體,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但是作為決策部門,還是應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正常渠道內,通過人民代表大會等合法的途徑,廣泛聽取公眾的意見。不能被少數人借助于現代網絡媒體發表的情緒性意見所左右,不能偏聽偏信,作出錯誤的決策。網絡媒體給政府決策提供了某種便利條件,但是,網絡意見只是社會意見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不能也不許代替其他民眾意見表達的渠道,政府有關部門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陷入到無休止的糾錯過程中。 聽證會:如何防止變成一種親近民意的“擺設” 主持人:目前,聽證會制度逐漸成為全國各地政府和有關部門采集民意的一種普遍方式,但是也有人認為聽證會只是一種親近民意的“擺設”,應如何認識這一觀點? 喻國明:作為在社會決策中引入民意參與的一項“舶來”的聽證會制度,近年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聽證會的廣泛舉行體現了我國民主建設的進步。它正成為中國行政決策和立法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喚起越來越多公民的民主意識和法律意識。聽證會讓各個階層、不同利益主體開展辯論,充分聽取民意和表達民意,有助于立法和政府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學化。但作為一項新生事物,由于在聽證程序上還不夠成熟,也導致人們對一些聽證會的實質意義產生質疑。 現在的問題是,在這一制度的實施中,如果政府方面的控制過于強大,會致使大多數聽證會成為一道親近民意的“擺設”。這與聽證會在操作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的問題有關,如主辦方選擇的聽證代表的代表性不夠、專業性不強等。 那么,如何防止聽證會變成一種親近民意的“擺設”呢?首先是參加聽證會的人必須要有一定的資質和一定的調查能力,而且要給他相當多的時間,讓他去了解相關材料,甚至政府能夠提供一定的調查經費讓他去做調查的事情,不然的話民意代表的功能就難以實現,聽證會就可能擺脫不了事先就設計好的邏輯和結果。在聽證會上,老百姓這一方是相當弱勢的,盡管也有發言的權利和機會,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存在,政府相關部門掌握大量信息和材料,老百姓在這種情況下更多談的恐怕就是一種感受,就很難提出實質性的意見,發揮真正的作用。其次聽證會也需要一種辯駁和交鋒,如果每個人都僅僅是表達自己的觀點,互相之間沒有觀點和證據方面的交鋒,這就不利于對政策問題進行更深入地討論,從而得出最佳的方案。 如果聽證會和民意調查結果出現很大反差,那就說明聽證會出現了問題。那么,就必須有一種機制使兩者銜接起來,不能聽證是聽證,民意調查是民意調查,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還勞力傷神召開聽證會做什么?盡管我們不能期望每一場聽證會都能大快民心、大順其氣,但畢竟那里還是個民意表達的平臺,我們要讓它真正發揮作用。 喬新生:我國現在越來越多地采用聽證會的方式,征求公眾的意見。其實,聽證會只是一種輔助性的手段。價格聽證會是一種模擬市場的征求民意方式;而立法聽證會則是一種模擬民主的征求民意方式。無論是價格聽證會還是立法聽證會,都不太可能完全代替市場或者代替民主決策。如果能夠按照市場競爭規則,發現價格、選擇經營者,那么,決策者就不僅要舉行價格聽證會,還應該盡量采用公開招標投標的方式。如果必須按照民主原則充分聽取各個方面代表意見,那么,決策者就不能只僅僅利用立法聽證會的方式,而忽視了民主決策。道理非常簡單,立法聽證會在選擇參與人員、制定發言規則的時候,很可能對公眾的意見進行了過濾,而經過篩選的公眾意見就不大可能真正反映絕大多數公眾的意見。 如何認識民意調查機構“出生潮”現象 主持人:近幾年來,民意調查機構日益增多,被認為是民調機構“出生潮”,應如何認識這一現象? 范偉達:當下各地紛紛成立民調機構,并非一時的巧合,背后有著更為宏大的背景,它表明政府將以更為積極的姿態,傾聽來自民眾的聲音。民心,民意,民愿,在政府的執政理念中,亦將占有更為重要的地位。 喬新生:在民主國家,政府越來越看重民意的支持率,政府成立專門的民意調查機構,密切跟蹤社會動向,統計分析民意支持率。我國的新聞機構也越來越多地借助于商業調查機構,反映社情民意,向政府提供決策參考意見。但必須指出的是,從事商業調查統計工作,必須有一定的專業技術保證,必須在科學統計的基礎上,分析有關數據。特別應該注意的是,如果屬于地方事務,而在全國征求意見,那么就顯然違背了統計調查的一般原則。反過來,如果屬于全國事務,而只在某些地方進行抽樣調查,得出的結論顯然不具有全面性和客觀性。所以,我們在充分重視商業調查統計數據的同時,必須對商業機構的調查保持足夠的警惕,防止政府決策跟著感覺走。 民意調查:“塑造”還是反映民意 主持人:民意調查被喻為民意的“晴雨表”,那么,在民意調查中,如何正確地反映和引導民意呢? 范偉達:如果民意調查僅僅是一個或幾個數字,簡單的“反映”民意,其“工具性”的角色無需多作說明,但這只是不具有主導性,開創性的被動功能。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的觀念被引入民意調查,事實上就是民意調查在角色界定上的一大轉型。所謂民意調查的議題設定功能,并非全無限制的任意發揮,對于民意調查所選定的議題,基本上都必須是社會大眾已經給予相當程度的關注,與媒體也已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換言之,受訪民眾可以說對民意調查的議題,具有一定的認知與關心。而民意調查工作者,則是高度發揮選擇議題的重要性、先后順序,甚至重新設定議題本身的可塑性,使民意調查機構成為帶領社會大眾、政府、民意機關及輿論媒體,繼續深入討論民意調查結果的自主性組織。因此民意調查機構,不僅在民主政治中扮演著推動者的角色,也使“數字會說話”的觀念,以更具體的形式呈現出來。 “議題設定”可以說是“塑造”民意的一種方法。當然這種方法并非人們所指責的民意調查喪失了客觀性和科學性。議題設定并不違反民調的客觀性,如同“研究假設”一樣,假設并非主觀臆斷,而是到達科學理論的橋梁。“塑造”并不違背客觀,而是試圖從本質上反映客觀,對社會事實的本質給予提煉、把握民意的本質。議題設定也不違反科學性的原則,它不是先入為主的“誘導”、“操縱”,而是遵循科學研究的一般邏輯程序,藝術的運作“選題——假設——觀察——驗證”的科學研究過程,這與人為故意操縱毫無客觀可言的所謂民調決無相似之處。 因此,民意調查的功能不僅在于反映民意,更在于能塑造民意。當然,我們這兒所說的“塑造”,其前提首先在于民意調查必須是客觀的,而不是為了某種利益主觀塑造、成為人為操縱的手段。民意調查必須是科學的手段搜集與分析資料,而不是采用不科學的方法收集和分析民意信息。 因此,重視民意測驗的目的不是單單為了追隨民意、體現民意,而是為了更好地有針對性地形成和塑造民意。民意測驗的直接使用應該用在一些策略性的政策上,而不是重大的戰略性的決策上。如今的民意測驗機構的社會影響力在繼續擴大,所以在保持這些機構獨立性、確保信息不被篩選的基礎上,適當地引導和塑造民意對于政府執政和社會和諧是相當有利的。 如何科學、理性地分析民意 主持人:有人認為,民意是不穩定的,甚至還夾雜某些情緒;還有人認為,民意有真實民意和原生態的民意之分。那么,在收集和整理民意時,如何科學地分析民意? 范偉達:國內外學術界對什么是“民意”?“民意”的本質是什么?如何科學的分析“民意”?一直爭論不休。從民意的本質來看,民意是言論市場的產物。若以言論市場的動態層面來分析,民意則兼具高度不確定、模糊與變動的特質。有人認為,民意像一種感覺,是由感覺或者直覺決定的;民意是不穩定的,是常換常新的需要和主意;民意還是一種共聚狀態下的情緒,靜下來想想可能是另一種狀態。民眾分左中右,民意中也有某些情緒性,甚至公眾狂熱。也有人認為,民意有兩種,即真實民意和“原生態”民意,兩者在有些問題上是一致的,但在許多問題上是不一致的,尤其是對于復雜的專業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是難以或不可能基于個人的生活經驗、人生閱歷和基本常識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的。 我們認為,人們對于具體事物的判斷有很大差距和變化,但是一個人看待問題的核心價值和內在邏輯確實相當確定的;大家發表的意見在一開始可能極為紛繁,但用公開方式表達出來后,經過相互溝通,就可能達成某種共識,這些構成共識的部分叫做Public opinion。 海外學者指出,至于真實民意與原生態民意之分,涉及到復雜的專業問題。對此專業問題,可先由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提出可供人們進行選擇的方案,并交由人們進行充分的討論和質疑,在此基礎上加以完善,然后由人民或人民的代表進行選擇。例如,關于匯率政策調整等問題都不是通過原生態的民意能夠作出正確決策的。因此,就不能通過普通大眾自己提出方案并自己選擇方案,人們也不會希望這樣。就像一個人生病了,親屬可以就醫生提出的不同方案進行選擇,但一般不會有人擺脫醫生、自己制定方案一樣。對一件事情,經過了解專家的建議,普通民眾可能會完善自己的見解,也可能放棄原來的想法而接受專家的見解,當然還可能和專家的見解不謀而合,這一過程就是“真實的民意”被確認、被發現、被表達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塑造民意的一個過程。 對于一個社會來說,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有不同的專家來為不同的利益群體代言,自由地展開辯論,然后由人民充當決策者。如果沒有專家提供專業性的建議,僅有原生態的民意對于專業問題的決策是不夠的。所以,對于我們的社會,問題的關鍵在于創造一種制度環境,讓弱勢群體不再弱勢,讓代表不同利益群體的專家都能夠獲得一個平等的交流空間,讓持不同意見的專家都敢于自由、真實地表達自己的主張,去發現和表達不同群體的意愿。 主持人:理性地反映真實的民意,增強反映民意的質量,需要做哪些工作? 喻國明:首先,應該在政府的力量之外建立起相對獨立于政府的民意力量,溫州地區人大、政協與大眾媒介相結合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供選擇的模式。 其次,社會應建立起專門為民意調查和民意采集提供資助的公益基金會,在此基礎上,形成權威的、連續的、和涉及內容廣泛的若干民意測驗機構。 第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民意人士應該逐漸專業化、專職化,并強化他們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約束關系,以便使民意的反映更有質量。 第四,網上調查與網下調查實現聯動,使民意調查兼具代表性和經濟性的好處,使網絡作為一種反映民意的活躍渠道越來越有效地融入到規范的民意采集程序中去。 話題·關鍵詞 什么是民意 民意是指人民共同的意見和愿望。民意也習慣上被稱為公眾輿論(Public opinion),指的是人們對于某一具體事務或問題所產生的一時性的反應。民意有兩個層次,即分為“原生態”的民意和真實的民意,“原生態”民意指未加整理的、初始狀態下的民意,其中也可能夾雜某些非理性的情緒。民意的第二個層次即真實的民意,這是經過調查、整理和分析過后的較為科學和理性的民意。 話題·資料 民意表達的幾種形式 民意的表達形式有多種: ●媒體輿論:公眾不僅可以通過媒體獲取政策信息,還可以通過媒體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媒體有權利有責任充當大眾的“喉舌”。媒體輿論是比較普遍的一種民意表達形式。 ●公眾的討論和爭論:公眾在街頭巷尾、茶余飯后的討論和爭論可以說是一種“原生態”的民意的表達,F在,公眾的討論和爭論可以搬到互聯網上,網絡已成為中國平民討論公共事務、表達意見、進行輿論監督的一個重要的公共平臺。 ●公眾的選舉活動:這是民意表達的一種重要形式,選舉活動的意義乃是個體通過選舉把個體意向凝聚到代表身上,而代表再間接把全民意志凝聚到民選領袖身上,使其成為全體人民的民意代表。 ●組織利益集團的談判和妥協活動:利益集團是利益群體的民意集中代表,利益集團的談判和妥協就是民意集中和交鋒的一種方式。 ●民意測驗:這是一種普遍的民意表達方式,在適當保持客觀立場、科學方法和嚴謹分析的條件下,民意測驗成為越來越多的決策者,從公司到政府領導人的決策參考工具。 話題·關鍵詞 什么是民意調查 民意調查是用科學手段收集反映民意的調查方法,被視為最直接、最迅速反映民意的晴雨表。民意調查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工具。民意調查并不限于政治領域,也可涉及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民意調查不單純是反映民意的工具,更具有主動出擊的議題設定角色。其功能不僅在于反映民意,更在于形成和塑造民意并科學地分析民意。客觀的民意調查結果,正是測度和應對民意的一種預警機制,更是促進政府與民眾之間達到和諧的有效途徑。 話題·背景 中國民意調查機構“出生潮” 近幾年,全國各地民意調查機構不斷涌現,被認為是中國民意調查機構的“出生潮”。如在2004年和2005年的交接之際,全國各地就建立了幾家民調機構,2004年1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掛牌;2004年12月,湖南民意調查中心成立;2005年1月,福建省社情民意調查中心面世;南京市的民意調查中心也在2005年成立。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建立“和諧社會”。積極聽取民意,聆聽民眾呼聲,各地紛紛建立民意調查中心,可以解讀為上述理念指引下順理成章的舉措。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