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謝伏瞻: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政策要點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 16:49 《中國經濟報告》雜志
◎ 謝伏瞻 能源作為一種戰略資源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并對國際政治、軍事、科技等許多方面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近年來,國際石油價格不斷突破歷史高點,各國政府、國際組織、研究機構、企業和新聞媒體等,都對未來全球的能源供求形勢和能源安全問題十分關注。中國人口眾多,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重要發展時期,能源消費增長較快,也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 中國政府努力加強能源供應能力建設,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立法進程,深化能源體制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2005年,中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突破20億噸標準煤,年增長率達到9.5%,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多年來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大煤炭生產國和世界第二大電力生產國的地位,石油消費也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中國能源自給率目前仍然保持在94%的高水平上。能源消費中,煤炭比重下降,清潔能源比重上升,不少產業和企業的能源單耗降低,能源投資來源多元化,市場準入放寬,能源價格、稅收等改革步伐加快,一些法律相繼出臺,社會節能意識增強。但從中國經濟社會的長期發展要求看,進一步增強能源供給能力,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完善能源管理體制,形成節約能源的社會氛圍仍將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戰略任務。 一、中國能源領域面臨的挑戰 1.化石燃料儲量總量尚可,但人均占有量低。煤炭可采儲量1886億噸,占世界煤炭可采儲量的19.1%,與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大體相當,是能源資源中稟賦最好的,儲采比為96年。而一些大國,如美國為245年,俄羅斯、巴西大于500年,印度為229年;這一水平也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77.4年。石油、天然氣可采儲量分別為23億噸、2.23億立方米,分別占世界可采儲量的1.4%和1.3%。人均資源儲量:石油為1.77噸,天然氣為1716立方米,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7%和6%。石油的儲采比為13.4年,天然氣的儲采比為54.7年(見表一)。 2.能源結構不合理,分布不均,質量不高。中國能源資源以煤為主,石油、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占有量低。煤炭資源90%分布在秦嶺、大別山以北,主要集中在晉、陜、蒙。優質無煙煤和煉焦煤儲量較少。石油資源以陸相石油為主,主要分布在松遼、渤海灣、塔里木、準噶爾和鄂爾多斯等大型盆地中,后備資源不足,可采儲量的增速低于一些老油田產量遞減的速度。當前石油生產主要還是依靠東部主力油田,但大慶、勝利等油田開始老化(見表二),油質下降,開采成本提高,難度加大,產量遞減。大慶的年產量已經低于5000萬噸,而西部、海洋等新的油田由于地質條件復雜,勘探開發難度大,短期內難以完全接續。 表二 中國各油田原油產量
3.一次能源供給以煤為主,清潔利用水平低,污染排放控制難度大。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煤的占比為67.7%(見表三),發達國家占比均在26%以下,OECD國家平均為21.1%,世界平均為27.2%,法國僅占4.8%,巴西、墨西哥分別為6.1%和6.2%。印度較高,為54.5%,也遠低于中國。由于能源消費以煤為主,使得中國污染物排放總量大,控制難。2004年,中國工業廢氣排放量237696億標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燒占58.7%。二氧化碳排放量2255萬噸,酸雨區300萬平方公里,均居世界第一位。如果基于控制酸雨考慮排放容量,中國最多容納1620萬噸左右,如果是基于空氣質量考慮,最多可容納1200萬噸,F有排放已大大超過可容納的排放標準。 4.中國進入到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階段,對能源需求急劇增長加劇了能源供求矛盾。從2002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十五”期間,GDP年均增長9.5%,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這一輪經濟增長的突出特征表現為: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到去年末,中國居民自有住宅比重超過85%,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6平方米,轎車進入城市居民家庭的速度加快。居民消費正從以衣食用為主的溫飽型結構向以住行為主的小康型結構轉變,這種轉變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迅速升級。從2000年到2005年,中國汽車產量從207萬輛增長到570萬輛,其中轎車產量從60萬輛增加到295萬輛,是2000年的近5倍。商品房銷售面積從1.86億平方米增加到5.57億平方米,是2000年的3倍。家用冰箱、空調、洗衣機、彩電的產量也分別由1210萬臺、1826萬臺、1443萬臺、3936萬臺增長到2004年的3033萬臺、6646萬臺、2348萬臺和7328萬臺。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產業結構迅速向重型化轉變,首先從房地產、汽車增長加速帶動鋼鐵、水泥、乙烯、有色等原材料工業迅速增長,進而傳導到上游的采掘業并帶動大型裝備制造業、運輸設備制造業快速發展!笆濉逼陂g,中國粗鋼產量從1.285億噸增加到3.53億噸,水泥產量從5.7億噸增加到10億噸,電解鋁、粗銅冶煉、焦碳、電石、鐵合金產量分別達到1079萬噸、190萬噸、3億噸、1700萬噸和2213萬噸。產業結構的重型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對能源的需求,從2000年到2004年中國一次能源的消費總量從13億噸標煤增加到19.7億噸標煤,石油從2.3億噸增長到3.08億噸,天然氣從245億立方米增長到390億立方米。煤炭從12.45億噸提高到2005年的21億噸。全國能源供求緊張狀況明顯加劇,首先是電力供應短缺,全國20多個省、市、區在長達三年的時間內電力供應不足、拉閘限電, 2000年到2004年,全社會終端用電量從11584.9億千瓦時增長到18676.7億千瓦時,年均增長約15%。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從2001年前多年的0.5左右,升至近幾年的1.6;電力消費的彈性系數也從20世紀90年代的1以下,升至1.5以上(見表四)。如果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消耗能源,中國的中長期發展是決不可能持續。由于電力緊張,引致煤炭、原油供應緊張,而煤炭產地主要集中在晉、陜、蒙,用煤大戶主要在長三角、珠三角,又進一步加劇了鐵路、公路的運輸緊張。另外,近年來,中國城市化步伐明顯加快,城市化率1978年為17.9%,在建國后的約30年時間內只提高了4.3個百分點。從1978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7個百分點,從1998年到2005年,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4個百分點,也就是說近年每年約有1500萬至1800萬人從農村流入城市。據測算,城市人口人均消耗能源是農村人口的3.5倍,城市化進程加快無疑也加劇了能源的供求矛盾。 考慮到中國工業化尚未完成,城市化水平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按照十六大確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未來15年經濟增速仍將保持在年均7%以上,從工業化角度看,中國工業化還沒有完成,與發達國家相比: (1)粗鋼消費峰值,發達國家大體上都在人均500公斤以上,我國目前僅為270公斤。 (2)人均汽車擁有量,發達國家大體上在500輛/千人,韓國在1999年達到238輛/千人,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和地區也在100輛/千人左右,中國目前大體約為10輛/千人,從2002年開始,轎車進入家庭,這種勢頭仍將繼續發展。 (3)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按規劃,已建成高速公路還不到規劃里程的一半。鐵路建設、沿海碼頭、機場建設都還需要不斷新建和完善。 另外,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城市化也還將穩步發展,未來15年如果人口每年增加800萬,城市化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到2020年,總人口約為14.2億人,城市化率達到58%,也就是說將增加2.6億城市人口,這些也都將會大幅度提高對能源的需求。 考慮到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現代化一是耗時長,長則經歷了200年以上,短的也有上百年;二是規模不及我國,所有發達國家的人口總和還不及中國人口的3/4,他們在現代化長期過程中消耗了世界能源約50%;三是發達國家在不同的階段幾乎都采取了殖民、戰爭等手段。而中國人口規模大,現代化的時間短,對能源資源消耗的強度相對較大,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因此解決中國的能源問題必須探索新的出路。 5.體制不完善影響能源開發、能效提高和資源節約。中國多年改革中存在一個共性問題:越是短缺產品,政府管得越死,放得越慢。能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影響能源產業發展、能效提高和資源節約的體制性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能源產品中除煤炭價格基本放開以外,其他產品的價格基本還是國家控制。能源產品的價格不反映資源稀缺程度,不反映市場供求關系,不反映外部成本的現象普遍存在。在較長時間內,企業和消費者缺乏節能的動力,能源的低效和浪費現象嚴重。政府的定價和調價也缺乏科學有效的機制和靈活的調節手段,不同產品之間的價格改革不配套。 (2)投融資體制:能源領域長期以來實行政府審批、政府投資、銀行貸款的投融資模式。投資來源不足、投資主體單一、投資效率不高的問題還相當嚴重。政府按照其主觀判斷決定投資規模和投資方向,主要不是依據市場供求狀況投資,一旦決策失誤,就造成能源供求狀況的失衡(2002年以后的電力問題即是一例)。在實行嚴格政府管制的前提下,在油、氣、電等領域,行政性壟斷問題始終沒有根本解決,市場競爭受到遏止,社會資本難以進入能源領域,妨礙了能源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資源勘探投入不足,后備資源不足。 (3)財稅體制沒有充分體現鼓勵能源開發、鼓勵節能、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取向。從稅收政策看,燃油稅醞釀多年,始終沒有出臺,資源稅稅率明顯偏低,且征收方式不科學,造成資源回采率低和資源浪費。對低能效產品和高耗能產業缺乏懲罰性或限制性稅收政策;對節能產品和節能行為沒有相應的鼓勵性財稅政策;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也沒有鼓勵性政策,等等。 (4)國家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建設滯后,應對國際市場油價波動的工具不健全。 6.石油安全面臨嚴峻挑戰。中國能源安全的核心是石油問題。2005年,中國的石油進口依存度已經上升到43%。如果按此趨勢,石油的進口依存度還會持續提高。石油問題的要害一是資源儲量相對不足,世界石油的儲采比為40.5年,低于煤炭的177.4年和天然氣的66.7年。中國石油的儲采比只有13.4年,在幾種一次能源中也是最低的。因此,石油長期大量依賴進口的局面難以改變。二是世界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中東(已探明儲量占世界的63%),由于資源稀缺,各大國都加大對石油資源的控制和爭奪(中俄石油管道問題、中海油收購優尼科石油公司事件)。美國對資源的爭奪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宗教等問題交織在一起,使該地區成為多事之地(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中國進口石油的一半左右來自中東,1/4來自西非,由于這些地區政治的不穩定性,直接影響到石油進口的可靠性。三是中國石油進口運輸方式以油輪運輸為主,大體占90%。其中90%又是以國外油輪運輸,油輪80%經過馬六甲海峽,這些都增加了石油進口的脆弱性。 二、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國能源戰略必須服務、服從于國家的總體發展戰略,按照黨的十六大確定的長期發展戰略目標,新世紀頭20年,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GDP再翻兩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即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夯實基礎。能源戰略的根本目標就是要支持和保證這一目標的順利實現。一是支持年均7.5%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能源消費需求,不因能源的短缺降低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降低人民群眾的合理需求。二是能源的生產、消費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不因能源的過高消費和能源結構問題惡化人類生存環境,影響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三是提高能源供給的安全性,降低能源供給的各種風險,提高應變能力。 根據這些目標和中國能源的資源稟賦、現有產業與技術基礎、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 中國的能源戰略要重點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提高能源、特別是石油的供給能力,降低能源供給的結構性不安全因素;提高清潔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的供給能力,降低對資源、生態與環境的壓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把節能降耗作為解決能源問題的重要途徑,降低單位GDP能源消耗強度;提高能源供給的多元化程度,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降低能源供給的各種風險,保證能源供給安全;提高市場在能源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發揮政府的戰略主導作用和對能源開發、能源節約的政策引導作用,消除價格扭曲和政策偏差,降低政府和市場的雙重扭曲及其負面效應。 概括起來,中國能源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是:堅持節能優先,立足國內,煤為基礎,多元發展,優化生產和消費結構,構筑穩定、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 三、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重點 中國能源政策的重點大體上分為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提高能源的供給能力,即能源生產和開發問題,包括對傳統能源的開發與新能源開發,特別是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開發,加強國內資源勘探與擴大國際合作;二是推行能源的節約及能效提高的問題,包括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及結構、技術等多個層面;三是立法、體制和政策保證。 (一)努力提高國內能源供給保障能力。加強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勘探開發,增加石油天然氣的供給能力,高效清潔地利用煤炭資源,加快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調整優化電力結構。形成以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石油天然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給格局。 1.有序發展煤炭,推行高效清潔等技術,積極應用煤炭的氣化和液化技術,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當今世界,化石能源仍然是主要一次能源,今后可預見的20至30年內,化石能源也仍將在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占主要地位,在能源領域主要矛盾也還是能源的可獲得性、經濟性和清潔性的統一問題。中國化石能源中,煤炭資源相對豐富。儲采比遠高于石油、天然氣,可獲得性最高;而從經濟性看,按同等發熱量計算,煤炭的價格也遠低于天然氣、柴油和重油價格,僅約1/3左右。因此,以煤炭為主的資源稟賦及其經濟性,決定了煤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仍是中國的主要能源,預計到2020年,煤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仍高達60%。煤為基礎是中國能源供給的基本格局。關于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政策重點主要是: 第一,加強煤炭資源勘探,統籌規劃,合理有序開發,提高回采率,減少煤炭開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中國煤炭開采以井為主,因開采引起的土地塌陷面積達40萬公頃,煤矸石積存30多億噸,每挖一噸煤,要破壞1.6噸地下水資源,每年排出礦井水22億立方米,這些都對生態環境構成巨大威脅,對此,政策導向是:建設大型煤炭基地,發展煤炭企業的聯合重組與規模經營,加快建設神東、陜北、黃隴等十三個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和發展神華、中煤、大同等產量億噸級的煤炭企業集團。依法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破壞資源和環境的煤礦。 第二,高效清潔利用煤炭資源,解決煤炭利用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和在終端能源結構中煤炭比重過高的問題。鼓勵采用高效清潔煤技術,發展多聯產、超臨界發電等技術,搞好煤炭液化、氣化工程,鼓勵發展煤層氣,推進煤炭的清潔利用和綜合利用。 2.加快發展石油天然氣,提高供給能力。中國能源問題的核心是石油。進入新世紀,原有主力油田產能下降,新的油田接替緩慢,國內石油生產進入一個相對穩定期,而石油需求大幅增長,2004年,需求增長15%,2005年增長10%。進口依存度逐年提高,加上發達國家對油氣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原油價格不斷創出新高。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經過兩次石油危機的考驗,無論是經濟結構還是應變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而中國在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上還不能適應這種競爭格局。 為此在石油供給問題上:一是加快國內石油資源的勘探開發,加大對石油地質工作的投入力度,建立資源勘探開發和資金投入的良性循環機制。擴大勘探范圍,重點開拓海域、主要油氣盆地和陸地油氣新區。開展煤層氣、油頁巖、油砂等非常規油氣資源調整勘探。 二是實行油氣并舉,穩定增加原油產量,提高天然氣產量,加強對現有老油田穩產改造,延緩老油田產量遞減,加快深海領域和塔里木、準噶爾、鄂爾多斯、柴達木、四川盆地等地區的油氣資源開發。 三是積極參與國際能源雙邊與多邊合作,加強與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的對話合作,鼓勵企業走出去,擴大境外油氣資源的合作開發,特別是加強與中東、北非、西非、南美、俄羅斯等地區和國家的合作,開拓境外石油資源,形成油氣資源多元供給渠道,增強外部供給的穩定性。同時,做好政策宣傳,防止國際炒作。 四是加強油氣管網建設,完善油氣管線網絡,建成西油東送、北油南送的成品油管道,適時建設第二條西氣東輸管道及陸路進口油氣管道。 五是加強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建設。增加投入,合理布局,建設與我國經濟規模和增長趨勢相適應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形成政府儲備與企業儲備相結合的石油儲備機制,健全石油儲備資金保障制度,擴大儲備能力,增強石油安全。 六是大力發展石油替代產品。 3.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促進能源供給的多元化?稍偕茉醋鳛橐环N清潔的、發展潛力巨大的替代能源,正在受到各國的廣泛重視。法國的核電占其能源消費的總量高達38.6%,日本、韓國、西班牙的核電分別占能源消費的12.6%、13.6%和9.8%;巴西、加拿大水電分別占各自國家能源消費的38.6%、 24.8%。1995年至200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累計投資達1000多億美元,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能力達到1億千瓦。以往人類之所以嚴重依賴石油,主要因為與其它能源相比,石油的使用效能與環保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綜合優勢,可再生能源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技術不成熟或成本、價格競爭力不足。隨著石油價格的節節攀升,人們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以及可再生能源技術的不斷進步,成本有效降低,各國都把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國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給予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國在“九五”期間即制定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去年底又出臺了可《再生能源法》!笆晃濉币巹潓稍偕茉从肿鞒隽瞬渴。目前又在進一步制定可再生能源規劃,按照規劃的目標,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從目前的7%提高到15%;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裝機容量比例達到30%(不計大水電為12%),其中水電裝機容量達到2.9億千瓦,風電達到300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達到200萬千瓦。到2010年,小水電、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地熱發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約6000萬千瓦。2020年,達到1.2億千瓦。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建設金沙江、雅礱江、瀾滄江、黃河上游等水電基地和溪洛渡、向家塔等大型水電站。建設一批百萬千瓦級的核電站,提高核電設計和制造水平,加強核燃料資源勘查、開采以及核電關鍵技術開發與人才培養。加快開發生物資能源,包括秸稈、垃圾焚燒和垃圾填埋發電,擴大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生產能力,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地熱能和海洋能。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戰略上,重點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積極開展技術研發,提高技術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有效擴大可再生能源的規模。 (二)堅持節能優先的方針,以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為核心,以調整經濟結構、加快技術進步為根本,轉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形成企業社會自覺節能的機制,以能源的有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現階段,節約能源,降低能源的消耗強度,在中國有巨大的潛力,也是緩解能源供求矛盾的根本途徑。比較主要能源密集產品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可見中國工業節能的潛力。以2004年的數據為例,中國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相當于氣候條件相近的發達國家的2-3倍(見表五)。 影響中國能效的經濟技術因素,一是裝備水平低,比如中國火電機組平均容量為6萬千瓦,而日本公用電廠早就淘汰了10萬千瓦以下的機組;二是工藝水平落后,例如,水泥生產中干法生產占水泥產量的比重,中國為28%,日本在98%以上;(干法能耗只占濕法能耗的60%)。水泥散裝率,中國為34%,美日均在95%以上(節省1000t水泥的包裝紙袋,可節約優質木材33M3,節電7200kwh,節煤8Kg);三是企業規模小,如煉油廠年加工能力,中國為238萬噸,而韓國為2120萬噸,世界平均為800萬噸。因此,走節能優先的道路,重要的政策方向是: 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降低能源資源消耗的關鍵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從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轉向消費與投資、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轉變;從主要依靠資源投入、特別是物資資源投入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轉變;從主要依賴數量擴張和工業帶動,向三次產業協調協調發展、結構優化升級轉變。 在優化產業結構方面,一是要鼓勵發展第三產業,努力提高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特別是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細化深化專業分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發展包括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中介等服務業,拓展消費性服務業。二是在第二產業中,穩步提高高新技術產業所占比重,振興裝備制造業,提高制造業的水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發揮中國人力資源優勢、降低能源資源消耗的根本途徑,也是世界性的根本趨勢。要把發展信息產業、生物科技產業等作為戰略重點,逐步提高技術水平和產業競爭力,同時,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另外,努力振興裝備制造業,發展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設備,包括百萬千瓦級的核電機組、超臨界火電機組、超高壓輸變電設備、大型乙烯成套設備、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大型冶金設備、煤礦綜合采掘設備,從技術和裝備上保證節能降耗。要提升汽車工業的整體水平。要制定技術、環保、安全等國家標準,嚴格市場準入,強制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產能。三是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打破行業、地區、所有制限制,推動企業改組改制改造。推動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優勢行業集中,發展規模經濟。在汽車、鋼鐵、化工等行業積極推進企業重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以優勢企業兼并弱勢企業,提高產業的集中度,提高企業的規模效益。四是大力調整和優化貿易結構,通過經濟杠桿控制和調節資源性產品出口(如焦炭、電解鋁、有色等),鼓勵勞動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增加資源性產品進口,緩解能源資源環境的壓力。 2.加強自主創新,提升中國經濟的總體技術水平。創新是一個民族繁榮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從根本上提升產業結構、降低資源能源約束、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一是建立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構架,大力提高原始性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二是構建技術創新的技術基礎。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積極發展戰略高技術,特別是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以及能提高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的共性技術和配套技術。支持開發重大產業技術,制定重要技術標準,構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把能源、資源、環境、農業、信息、生物等領域的重大技術開發放在優先位置。三是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加強國家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鼓勵應用技術研發機構進入企業,發揮各類企業的創新活力,鼓勵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在財政、金融、政府采購等方面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加強技術咨詢、技術轉讓等中介服務,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四是著力提高能源產業技術水平,增強能源創新能力,積極推廣先進適用能源技術,加快熱電聯產、煤炭先進開采、能源綜合利用等技術的開發應用,圍繞關鍵核心技術組織研究開發,提高重大能源技術研制和集成創新能力。 3.突出重點,抓好關鍵行業和領域的節能降耗。一是狠抓重點工業的節能降耗。中國工業能耗占終端能源消耗的70%,而其中的重點耗能產業是電力、鋼鐵、有色、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煤炭,機械等耗能大戶,抓好這些重點行業的節能降耗具有關鍵性作用。重點行業節能的要點是更新技術裝備,改進技術線路,發展規模經濟,淘汰落后產能。二是交通運輸。交通耗能將是未來增長最快的領域,也是對石油、天然氣等依賴最重的領域,抓好交通運輸節能是緩解石油、天然氣供給壓力的關鍵。重點是優化運輸組織結構、發展多式聯運,提高運輸的總體效益,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運輸工具,發展節能清潔的交通運輸工具。三是商業民用領域。重點是建筑節能,對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進行節能改造,對新建筑,嚴格節能標準的控制和管理,使新建采暖建筑全面執行節能50%的要求。 4.更新消費觀念,倡導節約型消費,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消費模式。通過價格、稅收等政策工具,引導居民理性消費,健康消費,綠色消費,科學消費。建立有利于資源節約的住宅標準,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經濟型、小排量的家用轎車。鼓勵采用節能家電。加強對中小學生教育,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形成人人節能的社會氛圍。 (三)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能源開發和節約能源的體制機制。 中國能源領域存在的矛盾、問題和挑戰,從根本上說在于體制機制,因此,實施能源戰略的根本保障是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 能源體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又涉及到億萬居民的日常生活,牽一發而動全身。但能源體制改革已經滯后,必須加快推進。中國能源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推進能源價格改革;二是完善財稅體制,健全對新能源開發與節能的激勵機制以及對高耗能產業及行為的限制性或懲罰性機制;三是建立能源戰略管理體制與監管機制;四是推進能源立法,建立法律保障機制,加快推進電價、油價、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 1.推進能源價格改革,建立起反映市場供求,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反映環境、資源等外部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對于能形成有效競爭的能源產品實行市場定價機制。對于具有自然壟斷特性的環節,實行有效的價格監管;建立有利于合理調整能源結構、促進新能源發展的產品比價關系。 2.完善財稅體制。有步驟地出臺限制高耗能的約束性政策:如開征燃油稅,調整資源稅稅率,改進資源稅(如煤炭、石油等)的征收管理辦法;適時開征能源稅或炭稅。形成財政對節能與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激勵機制,強化對節能產品的政府采購政策,加大對能源研發的預算內投入,建立財政貼息與對可再生能源研發與生產的補貼制度;調整涉及能源的各稅種及稅率(如增值稅、消費稅、所得稅、進出口關稅等)。 3.建立能源戰略管理體制與監管機制。(中國13億人口,中央政府能源管理人員總量不過200人,美國能源部則有1.5萬聯邦雇員)建立有效的能源管理機制,或能源監管機構(政監合一或政監分離),負責制定能源戰略和能源規劃,制定和調整重大能源政策,統籌協調各能源領域的政策,負責國家能源安全,加強市場監管,促進能源行業的有序競爭等等。通過能源管理機構和職能的改革,在能源戰略與規劃制定、能源資源開發、節約能源、降低能耗、提高能效等方面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從事先審批為主,向事先、事中、事后全方位管理轉變。管理內容不僅注重經濟性指標,更要注重社會性指標。 4.加強能源領域立法工作。完善現有的《電力法》、《礦產資源法》、《煤炭法》等,抓緊制定《石油法》、《天然氣法》和《新能源法》等,制定相關的配套法規。加強對已有法律的宣傳,貫徹、落實、形成有效促進能源開發與節約的法制保障。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