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也要關注非權力壟斷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4日 11:53 紅網

  《新聞晚報》記者對上海部分鏡架和鏡片產銷流程進行調查,試圖揭開眼鏡利益鏈的“冰山一角”:再好的鏡架,出廠價最高不過150元,而且還不是成本價。但一到外面,價格就幾倍幾倍地往上翻。“搬磚頭”、“貨頭”、“貨尾”、“白包裝”等等這類術語廣大消費者沒人會知道,而它們卻是眼鏡業一系列潛規則的代名詞。以“白包裝”為例,一副白包裝樹脂鏡片的進價是20多元,但由白包裝換成貼了各類品牌的包裝后,建議價就變成了360元;建議價僅僅是一個參考,眼鏡定價很靈活性。一位知名眼鏡店的加盟店老板透露,將一副
建議價350元鏡片的價格上調至650元,購買者沒有減少。

  眼鏡業無疑是暴利行業。從20元到650元,利潤率高達3300%,還有哪一種暴利能達如此程度?市場經濟常識告訴我們,充分的市場競爭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只會導致一種結果,即社會平均利潤率,故可認為:凡暴利,一定是來自壟斷,區別僅在于壟斷方式不同,壟斷的形成機理不同。說眼鏡業也是壟斷,似乎有些不可思議,因為中國現實國情下的人們一種普遍的認為是:凡壟斷,一定離不開政府背景,一定有行政權力插手,且權力者往往也是壟斷的得益者。而就目前的眼鏡業看,幾乎看不到權力對眼鏡業插手的痕跡。

  曾有報道,某地的平價眼鏡店被供應商和同行群起而攻之,足以說明眼鏡業已成一個類似于“獨立王國”的運行體系和利益分配格局。雖然眼鏡消費者有充分的“用腳投票”自由,但需求者到了任何一個眼鏡店得到的價格提示都一樣,他自然也就失去了辨別能力,等于失去選擇的自由。也就是說,眼鏡價格全由商家說了算,消費者根本談不上與之“博弈”。雖然表面看眼鏡產銷商家在資源上、稅收上并未得到政府的特殊待遇,雖然從沒聽說過政府象藥品招標那樣去插手眼鏡業的運作,但其壟斷的特征是非常鮮明的。這種壟斷,權且稱之為“非權力壟斷”。

  壟斷、分配不公是近期輿論的熱點,一篇《央企十二豪門收入調查》的報道以及由此生發的大量評論,幾乎將這一熱點升溫到沸騰的程度。可以說,沒有輿論的開放和民主、公平意識的進步,便沒有對壟斷的如此大規模的鞭撻。然而,也不能因目標過于集中而失之片面甚至失之偏狹。實際上,在我們這個特殊國度的大眾意識中,對壟斷的寬容并僅僅源于對權力的崇拜和畏懼,即使對那些毫無權力背景的壟斷,人們的寬容度也是相當大的。另一方面,經商者的壟斷意識更是由來已久,即使他沒有任何權力背景,即使他做的是一樁很不起眼的小買賣,同樣可能試圖以壟斷方式賺取超額利潤,同樣可以結成欺騙消費者的壟斷聯盟。從這個角度上看,反壟斷、反不公平交易和分配應該是一個全方位的概念。例如,以政府權力為直接背景的央企人員的收入水平固然需要調查,不以權力為直接背景乃至沒有權力背景的非央企人員的收入狀況也需要關注;權力背景下的壟斷堅決要反,非權力背景的壟斷同樣也要反。而處在“非權力壟斷”狀態者,絕對不止眼鏡這一個行業。

  “非權力壟斷”現象給予我們的最大啟示是:由商人的本性以及資本的本性所決定,不一定非得依托權力,只要有條件的地方和領域,就會形成壟斷。故此,因行政權力插手形成壟斷是權力的“異化”,但該管的政府卻不管,由此形成的壟斷同樣也是權力的扭曲,因為行政權力也是一種有限的資源,當它們都去追逐利益時,市場管理的真空便無以避免。另一方面,當我們把反壟斷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注意力集中在畸高的央企員工收入時,很容易形成一種偏頗的思路:改革從壟斷的“結果”入手。問題是,“結果”恰恰是壟斷的“標”,是一種外在表現。壟斷的“本”又是什么呢?眼鏡業之所以成為壟斷,是因為在商家與消費者的“利益博弈”中,缺少一系列的規則,例如行業標準、成本核算、利潤率控制等等,且缺少一個得力的“裁判”;央企之所以成為壟斷,是因為不僅在資源占有、權力格局、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等方面存在著不公平的遺傳基因,而且缺少站在“第三方立場”主持公道的人。

  [作者:劉以賓]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