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壟斷企業不求壟斷收入 難道會甘當活雷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2日 09:00 每日經濟新聞 | |||||||||
葉檀 一組關于壟斷央企收入的報道再次點燃了人們心中的不平之火,雖然這組報道所提供的數據與事實只不過再次印證了人們此前對于壟斷收入的猜測。 這組報道發表之際,筆者正在江蘇某地聽一家上市企業的副總抱怨供電企業的“打劫
聽到這個故事,筆者既感慨壟斷之厲,與此同時也對目前杜絕壟斷收入的手段深表懷疑。10年前,中國也曾推出壟斷行業最高工資指導意見,但收入差距反而越拉越大。此次政府再次下決心調節壟斷收入,但方法仍然是行政調節,似乎一用調節就可正本清源、立竿見影。這并非空穴來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負責發改委我國公平分配的制度模式選擇”課題的張本波說:“在對一些壟斷行業工資規范時,還是要把握好一些市場規律,尋找該行業的相關參照系,分析其利潤結構和資產結構,正確評估其壟斷利潤與正常經營所得利潤,在此基礎上再談調節! 但筆者很感興趣,發改委將根據何種標準來制訂壟斷行業的工資,是美國標準還是韓國標準?并且,政府將派出多少人手、出國考察多少次,以解決壟斷企業的收入標準問題,進而嚴格執行這一標準?換句話說,政府打算支付怎樣的成本來控制這一滋生的經濟毒瘤。即便調節壟斷收入可收一定之效,對于壟斷企業的衍生產品(如上述公司副總所說的那些個附屬企業),那些個寄生于壟斷企業之上的私人企業,以及脫離公共財政控制的小金庫又會用怎樣的“調節之調節”的辦法加以解決? 思考的結果是,以行政的眼光來看,這是一道無解的難題。壟斷企業不想獲得壟斷收入,難道會心甘情愿充當活雷鋒接受中等收入?出于經濟人的本性,他們在嚴厲監管之下必定會千方百計繞過政策的溝溝坎坎,直撲高收入甚至化公為私這一金蘋果,換了你我試試,恐怕也會如法炮制。哈耶克等人之所以反對行政干預經濟,乃是因為從中發現了一條邏輯線索,即行政控制的經濟成本最小乃是一個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基于對粗暴剝奪的痛恨誕生的烏托邦,政府無法支付天價監管與信息成本。在約束壟斷收入方面,難道我們有什么類似于降龍十八掌的高招,破解這一難題嗎?即便勉強破解,那么,這些壟斷企業的市場化任務與天文數字一般的監管成本,又該如何應付? 壟斷企業的誕生必然伴隨壟斷收益,在監管之下則會以扭曲的方式表現,其扭曲、隱蔽的程度隨著監管的力度而不同。并且,一些國企高管期權與高薪激勵制度本是政府鼓勵下的產物,難道供電企業抄表工的10萬元年薪是壟斷收入,而那些經營業績值得懷疑、只靠資本市場涂脂抹粉的企業高管上百萬元的年薪就不是壟斷收入? 壟斷企業不除,壟斷收入難斷。收入與價格一樣,除了公共產品之外,本應由市場與法律進行調節,但壟斷企業既然不屬于市場,也就難以納入市場與法治的軌道。筆者昨天發表文章稱政府與民眾都應該對此反省,正是緣于兩者都陷入行政監管的信仰中不能自拔,像小貓玩追自己尾巴的游戲。每個人顯然應該以對真正市場化的尊重與理解,來紀念中國市場化的先行者,并使改革的豐富成果得以延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