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控外資炒房能遏制房價虛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2日 01:07 中國產經新聞 | |||||||||
本報記者 楊未宏 報道 日前,據網上一場名為“外資炒房是否應控制”的聯合調查顯示,近八成被調查網民認為,外資炒房是拉高房價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此,百姓呼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對外資炒房給予限制性調控。
房價虛高關鍵在于外資炒房 買房,對于許多在大中城市工作生活的人而言,似乎是那么的遙遠,可望而不可及。《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在詢問許多25-35歲左右在北京工作的青年如何購房時,他們大都是想要或者已經通過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來進行。這個想法并不新奇,據相關數據表明,國內個人購房91%以上民眾的個人住房是通過按揭貸款來完成的。 有數據表明:2006年第一季度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為256億元,僅為2004年同期的1/5,不及2005年的一半。這也就是說,近一年多來,特別是今年一季度,國內居民其中也包括炒房者住房消費大量減少并發生了根本逆轉。但國內房地產市場卻異常活躍、價格迅速上漲,如北京與深圳,第一季度房價上漲20%以上。 同時,國家自今年4月以來,已經相繼出臺了多項針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政策,為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過熱降溫。但似乎收效甚微,房價仍是一路飆升。 這樣一組對立的數據和事實,不免引發《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的好奇。其原因何在?《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在采訪時獲悉,近兩年來,由于我國經濟增長迅速,產生大量辦公樓、商鋪、住宅等房地產需求,花旗、摩根士丹利、高盛等海外投資機構紛紛在我國進行了數量不等的房地產投資行動,導致房價上漲結構惡化、吹大國內房地產市場泡沫。 據新華社報道:“進入2006年,上海、北京和廣州等地樓市,海外機構投資者空前活躍,整體收購案明顯增多。種種跡象表明,外資大量進入內地樓市,對樓價攀升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外資炒房應該加以控制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上海知名二手房中介公司、漢宇地產總經理施宏睿說,外資基金的物業投資類型正在變化,從對商務寫字樓的收購,轉變為對中高檔住宅的收購。施認為,高檔住宅無論是整體轉讓還是單套出售,在交易速度上都比商務寫字樓快,而且交易成本也相對低廉。外資基金大量‘吃進’高檔住宅,更有可能是進行短期操作。 《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從權威部門獲悉,2005年海外機構在中國房地產領域投資34億美元,但業內普遍認為,實際數字可能更高,因為部分無法核實的交易未被統計在內。 機構投資者做了哪些交易,量是多少,這是比較透明的。但是對于那些通過代理機構、通過個人進行購買或者通過股權交易,還有一些不被了解的手段等等各種途徑進來的海外游資,實在是很難統計。由此可見,境外人士投資購房之瘋狂,令人咋舌。同時,國內對于外資助長內地房地產泡沫的指責也不絕于耳。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外資進入國內房地產市場炒作已經成了我國房地產市場中重大的禍害,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說,政府要嚴厲打擊國外資金進入國內房地產。 出臺政策遏制房價虛高 易憲容認為:外資地產公司根據其投資的目的有著兩大類:一類是外資開發商,在我國內地大都是長期投資開發,對城市建設發展有推動作用,對行業發展有促進作用。如大量港資地產企業、以新加坡為代表的東南亞企業、臺資企業等。另一類主要來自歐美的基金公司,它們以投機為目的,以資本為利器,以收購為手段在市場上頻繁操作。其中,國際上頂級的基金公司摩根士丹利、高盛、JP摩根、花旗地產等參與其中。 同時,國內對于外資炒房的態度問題也分為兩大派: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研究員尹中力是外資設限問題上的“強硬派”,他甚至主張將房地產置于資本科目下進行監管。但在“溫和派”看來,應該采用稅收等技術手段增大外資的成本,降低收益,對其進行控制。據悉,相關主管部門比較傾向于后一種思路,對于將房地產列入資本項目下進行外匯管制并不持支持態度。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3年各國匯兌安排與匯兌限制》,對非居民投資或購買房地產進行必要限制是國際社會的通行做法。在“國六條”及9部委“十五條”細則的嚴控形勢下,國家外匯管理局和商務部紛紛表態,稱可能在近期出臺技術性措施,限制外資過多、過快進入房地產市場,以協助穩定房價。 新加坡凱德置地中國控股集團北京地區副總經理毛大慶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采訪時表示,從國際經驗看,就算有國家對外資進行限制的話,也主要是集中在外匯管制領域,如果相關政策出臺,不出意料的話,應該對一些投資機構、基金影響比較大,對開發型企業應該影響不大。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