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鄒方斌:未來發生嚴重通脹的可能性不大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1日 01:49 第一財經日報

  鄒方斌

  近來,有關經濟過熱的討論不絕于耳。論者多指出,銀行體系過剩的流動性,給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帶來威脅,固定資產投資不斷增加,幾乎用盡了今年指標的七成。房產、股票與大宗商品的價格都不斷創新高,爆發通貨膨脹危險的可能性是越來越大了。

  與此同時,央行為了應付日益嚴重的流動性泛濫問題,也頻頻出手,提高貸款利率,提高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不斷加大央行票據操作力量,試圖收緊銀行體系過度的流動性。

  什么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指一般物價水平普遍的、連續不斷的上升。但令人不解的是,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我國消費物價指數上漲并不算高,上半年大約只上漲1.2%。不少人從消費物價指數的缺陷來理解這一矛盾現象,比如,物價指數中并不包括資產與重要原材料的價格,再加上時滯的影響,近期內并不能從物價指數看出通脹的危險。

  無疑,這些觀點都是有道理的,對經濟現象的解釋必須具有前瞻性,在通脹真正爆發之前指出可能有的威脅,防患于未然,才能真正做到未雨綢繆。

  不過,用經濟過熱、流動性泛濫、資產價格高漲等一些模糊的詞語來描述將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危險,畢竟是霧里看花,經濟過熱到什么程度呢?流動性又泛濫到什么程度呢?有沒有一個比較可靠的指標來衡量呢?在當前的分析中,似乎都不能得到肯定答案。

  最要緊的是,如果我們恪守通貨膨脹現象的真正原因是貨幣發行量過大,對通貨膨脹的危險的理解才能深入,而不是停留在一些比喻性的說法上。這里的貨幣,只能理解為M1,流通中的現金與活期存款。假如換成流動性,包括的范圍就太廣泛了,M2、M3要包括在內,

股票、債券、房產等任何有價值的、可以變現的資產都可以包括在內,對搞清有沒有通脹是沒有用的。

  所謂流動性,只有程度上的區分。這種理解,是把價值貯藏也當作貨幣的一種本質職能。筆者不認同這種觀點,貨幣的本質職能只有一個,那就是作為交易媒介的職能。原因很簡單,只有交易媒介的職能是其他任何資產都無法替代的。所謂本質,無非是說,將此物與彼物區分開來,交易媒介的職能正好將貨幣與其他類型的資產區分開。所以,只能將貨幣理解為流通中的現金與活期存款(支票)。

  央行第一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給出的M1數據顯示,2006年3月末,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10.7萬億元,同比增長12.7%,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個百分點。單從M1的增速來看,還不能表明貨幣發行量過大了,發行量增加過快,是指相對于經濟增長從而對交易量增加所需的交易媒介來說的。發行的貨幣量增加超過了交易所需的貨幣量增加,就說明有通脹。再看國家統計局給出的經濟增長率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加率為10.2%。相對于GDP的增幅來說,貨幣供應量的增速并不算太快。

  如果單從貨幣供應量增加與經濟增長率的關系來看,我國未來的一段時期發生嚴重通脹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畢竟,通脹與經濟增長之間,并不只是凱恩斯主義者所主張的那種簡單替換關系,幾種組合都是可能的:低通脹、高增長;低通脹、低增長;高通脹、低增長;高通脹、高增長。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靠搞通脹的辦法來刺激經濟增長,是危險的游戲。

  一方面,從各種跡象來看,未來似乎有發生通脹危險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從貨幣供應量增長與經濟增長的數據又看不出這種可能性,這又是

中國經濟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謎”,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作者單位:廣東商學院經濟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