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的軟力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9日 13:5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秋 風 在古代的東亞,中國一直扮演著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至少從中國人的角度看,在19世紀中期西方的“國際”觀念進入東亞之前,東亞秩序的制度基礎就是圍繞著天朝而形成的“朝貢體系”。
在這一體系中,各國與中國是絕對不平等的,但它主要是一種文化道德上的不平等。古典中國政制是“內向的”,圣賢們認為,政治應當追求正義與美德。當時的主流的政治哲學卻始終堅持這種政治理念。 這種政治通常并不特別關注拓展疆域。相反,它主動地把統治的范圍局限于按照華夏禮義生活的人群之內。所謂夷夏之辨,差不多就是對恰當的統治范圍的界定,而所辨者在“文”與“野”。 誠如宋儒陸九淵所說,“圣人重中國,賤夷狄,非私中國也。中國得天地中和之氣,故禮義之所在。貴中國者,非貴中國也,貴禮義也。”夷狄不通禮義,且不可教化,所以,如班固所言,中國的“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國;來則懲而御之,去則備而守之。其慕義而貢獻,則接之以禮讓……”華夏的道德優越性反而使得古代的中國天子對于外邦并無太大興趣,今人所談論的古代的和平主義,其實來自于中國對夷狄的不屑。 當然,在古代,假如四夷因為傾慕中國禮義而前來朝貢,則中國也不會拒絕。相反,天子會大表歡迎,因為,四夷來朝,乃是天子德教遠播的象征,也是中國太平盛世的標志。后人看重朝貢體系中的貿易關系,這其實是從“夷狄”的角度來觀察的,或者說是一種現代物質主義的視角。中國天子、大臣其實早就洞悉這一點,也慷慨地滿足朝貢者的貿易需求,或者也會有人樂于獲得那些奇珍異寶。但從主流的觀念來看,朝貢的主要價值仍然是象征性的。 而對于作為一個整體的東亞秩序來說,這一朝貢體系則是一種“天下公共品”——那個時代并無“區域”的概念。 按照日本學者濱下武志總結,朝貢體系為東亞提供了三項公共品:一、中國為“天下”提供安全保障,朝貢國因而不必保持常設性軍事力量,這意味著,區域內部的糾紛大部分不用訴諸武力解決;二、朝貢體系所保護的交易實行“無關稅”特別恩典,為外部世界提供了商業機會;三、朝貢秩序也是一種文化與貿易交流體制,讓不同藩屬國之間可以進行文化交流和商業交易。除此之外,還可以補充一點,即,作為宗主國,天子也通過冊封、平定內亂等途徑,賦予藩屬國的治理秩序以合法性、且維持其國內秩序。 由此可以看出,古典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東亞秩序的核心,其根本原因在于,天朝治理的視角是內向的,并無擴張權力的野心。在與外部世界打交道時,只是自然地將內部的倫理性秩序向外擴展。其與藩屬國的關系,主要不是靠武力來維系的,而是依靠華夏“禮義”——也即政體組織形態、儒家理念、法律體系——的吸引力,依靠其所提供的“天下公共品”,由此自然地形成一個非強制性的“天下秩序”。 而這些“禮義”和公共品,恰恰就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所說的“同化權力”或“軟權力”的構成要件。 東亞的權力政治信念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