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唐學鵬:破解房產泡沫的起點是打擊官商聯合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8日 05:10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評論員 唐學鵬

  盡管房地產調控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但是,就最近所釋放的針對調控本身形成的“話語權力斗爭”而言,“危機論”漸漸彌漫開來,其內容是:嚴厲的調控必定帶來房價下跌,而當房價在12個月內下跌30%,那么整個房地產行業就灰飛煙滅了,估計會形成1.02萬億的不良貸款,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將上升3.2個百分點。而中國銀行體系目前正處于同不良貸
款巨獸搏斗的關鍵期。同上述判斷相似的還有一些外國投行經濟學家,一部分外資投行在京滬房地產投資和炒作上賺取了很大的價值,他們也是房價下跌將導致“家庭財富蒸發論”的熱心鼓吹者。這種“危機論”遭到了買不起房的草根階層一致譴責。

  實際上,2005年底和今年初,上海和深圳等城市都有單月

房價上漲30%的“壯觀景象”。危機論認為,如果幾個月以后,讓房價回到漲幅前的狀態,那么就會導致大規模的崩盤,除非這短短幾個月發生了大規模的“劣質
房地產
商”惡性進入和大面積的“不甄別風險的惡性銀行放貸”。而根據
銀監會
網站數據,一季度的房地產貸款增幅的確有所回升,但比同期不超過10%。這說明了危機論是一個夸張的言論。

  不過,必須承認,調控話語權的推進的阻力會越來越大。一些經濟學家異常討厭房價即將下跌的說法,按照他們簡單的邏輯:房價上升可以清晰地釋放應該增加供給的信號,政府再大力降低開發商進入門檻,或者在土地供應上淡化壟斷暴利的色彩(放寬農地入市),這將導致和鼓勵開發商為市場提供更好更合適的房子?上У氖牵鎸嵤澜缤灰勒者@個簡單的邏輯而運行。土地改革重要,但并非唯一重要的。因為地產不僅是一個商品,也是一個金融工具。它的價值不僅僅是體現在售買市場,而更多地體現在金融市場(融資、抵押、杠桿交易)。

  但經濟學家很難接受的其實是“房地產作為一個金融工具價格,必須要有一種下跌的命運”。他們很合理地推導出,“家庭財富價值縮水,建筑業萎縮,民工大面積下崗,銀行壞賬堆積,甚至金融體系脆弱性問題”。而且,當這些危機論者遭遇到圍攻時,他們常會聲稱自己不需要為民眾說話,而是“僅僅愛真理”。盡管互聯網的確帶來了相當程度的“民意暴政”和“草根漫罵”,但成熟的學者需要分辨民意的合理性,從容地堅持自己的見解,并常常用社會真實反思自己,保持心靈擁有一種開放性。

  或許我們可以變換一種方式,將房地產問題變成一個“反對商業賄賂”問題,或者是打破“官商聯合體”問題,把一個含糊不清的經濟計算問題變成一個法律問題。最近發生的一些與地產腐敗相關的案件,顯示了以這種法律視角來反觀房地產問題的必要性。

  其實,股改的歷程可以為房地產調控樹立一個參照。中國股市 “大股東控制”(非全流通帶來的頑癥)和“股價操縱問題”(交易規則和信息披露上的頑癥)早就被認為是必須進行改革的問題。但是,語言恐嚇之網拉得異常密集:比如全流通意味著打壓高企的股價,會造成國有資產價值大蒸發,民間財富揮發百億,銀行不能承受之重,股市肯定會崩盤。結果,原本早就該進行的股改一再拖延。隨后,大股東侵占資金惡性案例不停地揭露,德隆式操縱手法不斷被曝光,國資和銀行信貸資金被慢慢侵吞,這才導致了政府下決心推動股改,結果是股市沒有崩盤,從股點上看,幾乎是“推倒重來”的基礎上,一舉收復失地,并為未來的股市奠定了繁榮的走向。

  毫無疑問,樓市也需要這樣的“路徑”:因為房地產涉及到土地問題,而土地又是政府控制的,因此存在大量利益空間。決策者可以考慮通過嚴厲打擊“官商聯合體”,一方面,可以用反商業賄賂“利器”來擠壓房地產泡沫。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步削減了地方的“地權”,合理地分享土地出讓收益。其實,只要銀行收緊對房地產的信貸,降低房地產的融資杠桿率,劣質、投機型的地產商,玩弄裙帶關系的地產商資金鏈必然吃緊(優秀而守法的地產商則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破解房地產泡沫難局的起點是打擊“官商聯合體”,它不僅可以維持中央政府調控的權威,而且,也為調控制造了一個理性的話語環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