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銀行收費也瘋狂 怎么總想著掏老百姓口袋里的錢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4日 08:26 每日經濟新聞

  建設銀行短信通知也要收服務費了

  主持人:

  相信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世界杯期間的最大娛樂是黃健翔的激情評球,而中國的銀行收費似乎也和黃健翔一樣,處在一種亢奮狀態。

  最近兩年半來,中國的銀行的各種收費項目猛增了近30項,在信用卡收取年費、小額賬戶收費、跨行查詢收費等一系列收費以后,CCTV《第一時間》報道,建設銀行將收短信通知服務費。從7月10日起,建行將對短信通知服務收取每月3元的包月費,而這還只是現階段的優惠費用。

  據報道,建設銀行熱線工作人員表示,這費我們銀行不是隨便收的,銀監局也有這方面的規定。這是國際慣例嗎?中國的銀行收費還有完沒完?

  大眾評判臺

  “反對”

  何枝軍:服務沒接軌,收費倒先接軌了

  服務沒接軌,收費倒先與國際接軌了。明明就是想多賺點錢。

  劉靜:舉行過聽證嗎?

  我覺得跟國外銀行學習是件好事,可是國內跟國外的情況一樣嗎?國外的服務多到位呀,國內這些企業的服務能跟別人比嗎?不要看著別人收錢眼熱,要知道別人是付出相應的服務的。先把服務做好,才有資格談得上收費問題。再說了,每月3元合不合適,舉行過聽證嗎?

  王青松:銀行怎么總想著掏老百姓口袋里的錢

  如果是自愿非強制的還好,但是國有銀行畢竟還有壟斷的成分在,有時候就非得存它的銀行不可。這公平嗎?唉,這些銀行怎么總想著掏老百姓口袋里的錢呢?

  樂宏文:欺壓客戶而已

  提供什么服務,收不收費,收多少費本來應該是純粹的商業行為,行不行得通要看市場,但是目前我們國家銀行業壟斷仍難打破,所以很難看作是有策略的商業行為,更多的是欺壓客戶而已。

  袁先生:銀行最后的收費瘋狂

  每月3元的短信通知服務費,而且還是優惠,這不是搶錢嗎?國內的銀行就這樣,從來不反思自己提供的服務值不值這個價,整天一門心思地想著如何增加收費的項目。這些壟斷單位大概就想著在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之前狠狠地再撈上一筆。就憑中國的銀行現在的這種德行,跟外資銀行比,只有一個死字。

  “只要防止行政壟斷就行”

  馮笠峰:只要防止行政壟斷造成的收費就行

  銀行提供了服務,當然可收取費用。如果覺得建行這么收費不妥,老百姓完全可以不存建行嘛。只要不是行政壟斷命令式的強制收費,消費者可以選擇,銀行就可以收費,費用本來就是雙方討價還價的過程。唯一要防止的就是行政壟斷造成的收費。

  董先生:打破銀行壟斷是當務之急

  銀行收費的項目越來越多了,短消息通知服務收費以及小額賬戶管理等都在近期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銀行的手開始越來越多地伸進了中小儲戶的口袋。那么,雖說引進外資銀行不亞于在羊群中引進一只狼,但打破銀行壟斷是當務之急了。

  話題策劃主持 凌建平 MSN主持 祝裕

  ◆沸點特稿

  憑什么銀行收費可以想收就收?

  石晶 中國社科院博士

  首先,我認為服務收費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就像欠債必須還錢一樣。作為銀行而言,每向客戶發出一條通知短信,必須向移動信息服務商支付費用,還必須建設軟件系統予以支持,也就是說,銀行向客戶提供短信服務其本身是有成本的。銀行作為一家追求盈利的機構,通過收費來彌補成本也屬情理之中,只不過銀行收費的方式、標準實在是說不清道不明。

  首先是收費的模式問題。所謂銀行短信服務,是指客戶銀行卡但凡發生資金劃轉、支付等交易行為時,銀行將及時短信通知客戶。銀行剛推出這項服務時,主要是為了提高服務質量,以吸引更多的客戶。對于客戶而言,銀行的這項服務的確帶來了方便和安全,值得贊賞。但是,客戶當初獲得這項服務時,銀行往往把這項服務作為客戶申請銀行貸記卡等銀行卡的一項贈送服務,沒有提收費的事,也沒有告訴客戶可能將來會收費。免費的服務用著用著,客戶就培養出了使用習慣,即便是收費,恐怕許多人也只得乖乖上套交費了事。在這里,先提供免費服務,等客戶用習慣了離不開時再加收服務費,是一種廣為使用的營銷方式。盡管每個商家用這一招時都會招來罵聲一片,被千夫指為“奸商”,但效果想必挺好,要不商家也不會屢屢使用了。

  第二是收費的方式。銀行過去的服務項目免費,在當時與客戶應該是有書面協議的,現在突然打破原有協議要收費了,應該向客戶作怎樣的解釋呢?其次,關于收費標準,現在往往是銀行單方面說收多少就是多少,沒有收費標準,客戶沒有絲毫的選擇余地。憑什么銀行收費就可以想收就收想收多少就收多少呢?

  小額賬戶要收小額賬戶管理費、跨行查詢還交查詢費、跨行取款得交取現費等等,兩年半內銀行各種收費項目猛增了近30項,說不定哪天開始,錢就要越存越少了。去年的ATM機跨行取現收費是銀行打出的收費第一槍,而今天的短信收費絕對不會是銀行的“最后一槍”,現在的問題是,下面還有多少收費項目在等著我們?

  我們承認銀行服務收費是大勢所趨,但作為消費者,我們擁有知情權。如果銀行在收費方式、收費標準上與消費者有所交待的話,市場反響或許就不會這么強烈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