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面臨新變數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轉型假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4日 01:1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原本就轉型路線不清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面臨新的變數。近日,有消息稱國際金融公司(IFC)可能被獲準收購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中的一家。如果外資的股權(收購)進入能夠最終實現,那么資產管理公司的轉型路徑和戰略定位可能發生重大變化。 自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之初,負責收購、管理,并開始處置1.4萬億元政策性不良資產時,它們一直就出現在質疑的話語風暴中心。的確,對于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最早的激烈監
而中央政府為了破解資產管理公司的委托-代理結構難題,提高了對資產管理公司的激勵,比如讓資產管理公司擁有更多的處置收益比例。在2005年3月,財政部與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簽訂了不良債權資產處置目標責任狀,近似于“承包制”,當資產管理公司完成簽訂的現金回收率之后,就可以參與對超收部分資產處置后收益的分成。但是,從事后效果評定上看,效果并不顯著。 此前,資產管理公司努力使政府相信:處置不良資產如果單純是“出售”行為(資產清收、債權重組、分包拍賣、法律訴訟等為主),那么回收的價值一般是很低的(僅僅提高了回收現金的速度),如果對不良資產進行“新的投資”(例如利用自有資金,商業化收購不良資產,并進行經營;允許資產管理公司使用資本金進行國債投資),提升不良資產未來的營利水平,那么也許可以賣更好的“價錢”。這些“說辭”被納諫了。資產管理公司擁有了“用投資來提升不良資產”權力之后,使其介入到投資銀行領域。另外,資產管理公司分別擔負起了對問題券商的托管工作。這拓寬了資產管理公司的不良資產處置“范圍”:此前只是針對五大銀行,而現在,它們可以介入到整個金融領域的壞賬問題。 資產管理公司業務范圍的“拓寬”隱喻著“資產管理公司僅有十年運營期”思路的死亡,使得資產管理公司從政策性機構轉向市場型機構有了保障。但是并不是意味著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都要轉變成市場化商業機構。由于中國未來還會有政策性不良資產處置問題,所以仍然需要政策性的資產管理公司。于是,可以考慮將四家中的一家定位為政策性的資產管理公司。另外三家資產管理公司將尚未處置的政策性業務,剝離給該家政策性資產管理公司。該政策性資產管理公司日后要和存款保險機構進行“對接”,由于存款保險機構是金融機構風險損失的最終承擔者,而資產管理公司是金融風險的處置者,可以考慮將該資產管理公司納入存款保險機構來管理,這可以優化資源。 毫無疑問,國外投資者非常關心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結構問題。尤其是,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銀行不良貸款時,對四大銀行發了共8583億元的十年期專項金融債券(發行時沒有正式的政府擔保,2009年到期)。顯然,對于政策性的資管來說,這項負債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對于商業性的資管來說,如果財政部承諾全部負擔,資產管理公司不受影響,那么財政部在2009年的兌付壓力很大。所以,可以考慮由匯金公司來承接財政部的負擔,在資產管理公司股份化改造的過程中,此項負擔轉化為匯金對三家資管公司的股權。另外,央行設立了匯達公司負責清收資管公司的再貸款,其清收的差額部分,也可以讓匯金來承接。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