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外企的并購為何在國內困境重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3日 13:48 證券導報 | |||||||||
● 依市場自發而動的并購,多數是節約的,或者說經濟的,而依長官意志決定的并購,絕大多數卻是浪費的,或者說是不經濟的。 并購,并購,又見并購。 上周最吸引眼球的是兩個大公司的并購案,前者是三一重工老總向文波見收購徐工
另一個并購案,則是小超人李澤楷剛想要賣掉電信盈科給外商,便惹火了電信盈科的第二大股東中國網通,一下子就告到了國資委,搞得老超人李嘉誠不得不動用各方資源進京斡旋。無論結果,老爺子多年在內地積累起的政府資源,估計得被小李透支掉不少。 網通挾擊小李賣公司給外資的理由,和向文波一樣,這筆買賣可能危及國家安全,因為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的固話網是由外資經營的。 并購這事還真說不清,按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把自己的產業讓外國人并購而去不是好事,自己去國外收購企業讓他們貼牌做海爾冰箱或TCL彩電,這才是為國爭光。 我手頭有本講述上世紀80年代全球最大并購案的書,叫《大收購——華爾街股市兼并風潮》,是海南出版社出的,其實這本書原先有個很NB的名字叫《門外的野蠻人》,但編輯怕取向誤導,便改了這么一個中庸的名字,中國多數財經記者學習并購案報道時,都會以此書作為教科書。這本書好在對并購的細節及操作寫得極其明白,但缺點在于對并購者的道德水準過于苛求了。 本書作者,兩名《華爾街日報》資深記者,對并購者的態度,基本上是將其歸為準騙子或者混世魔王一類。 其實,中國經濟史上并不乏并購案例,如果你記性還不錯,一定還記得當年提倡的一個好企業帶幾個差企業,拉郎配似的打造產業集團的潮流。如果你還年輕,那至少前幾年各地大學玩命地合并,也是并購案例的一種。昨天我在外地買火車票時,就遇見售票員質問一學生“你說你是學醫的,為什么要拿交通大學的學生證?”這個并購案的受害者當時真是有口難言。 我們常說建設節約型社會,我以為少花錢多辦事就是節約一類,比如并購就是一種提高效率減少交易成本的好的經營方法,而因并購發生爭奪也屬正常,不利方動用自己的資源去阻擊對手更是符合游戲規則的,但,這時我們就需要最終的審批者的理性與公平,至少是決策的透明。 比如,到底什么是不準外資進入的行業,早就該明文規定,不能總是事到臨頭再圍在一起拍腦袋,要知道凱雷在等待政府決定期間,每年僅為并購貸款支付的利息就高達六千萬人民幣。 歷史證明,依市場自發而動的并購,多數是節約的,或者說經濟的,而依長官意志決定的并購,絕大多數卻是浪費的,或者說是不經濟的。 (王二,著名財經記者,現居廣州。)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