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監管迫在眉睫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1日 13:24 財經時報 | |||||||||
丁汀 在2006年開始的“十一五規劃”為數不多的“硬性指標”中,單位GDP能耗“下降20%”位列其中。這就意味著,自現在開始,至少在未來的五年中,“節能降耗”將成為中國社會各個層面的主旋律之一。
降低經濟發展中的能源、資源消耗,決策者的初衷,是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產業升級,淘汰高耗能、低效益的產業。依據中國單位GDP所消耗能源的水平,經過努力可以實現,卻絕非毫無難度。發改委相關專家就曾表示,這“的確是項艱巨的任務”。 因此,4月從國家發改委傳出消息說,它將會同有關部門,把包括降低能耗在內的“重要約束性指標”,分解落實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隨后,在各地方、各行業,有關降低能耗的指標又被層層分解,落實到大多數的社會經濟單位。 例如在上海,這一目標被分解成: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必須下降30%、第三產業15%、建筑業15%、政府機關20%、各區縣和開發區20%:“教育系統和衛生系統的能耗指標也要有所下降”。 層層分解,落實責任,降低能耗就成了“硬條條”,單位領導們廣尋節能門路的心情,也就可以理解。 對于企業而言,降低能耗可依靠的途徑尚多,應是加緊科技研發、提高技術含量、提升產品層次,讓盡量少的能耗,創造盡量多的價值。但對于“政府機關”乃至“教育醫療系統”,節能的潛力就小得多,除了隨手關燈、少開空調,更多是依賴其使用的耗能產品的效率——例如空調能不能少耗電,電燈能不能多發光,甚至房間的保溫效果是不是很好。顯然這不是他們能夠決定的,它取決于社會所提供的產品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 在這樣的背景下,倘若有一個號稱能夠“節電20%”的產品出現,你可以想象,對于這些單位來說,該有多么的欣喜若狂。這種“欣喜若狂”中蘊含著巨大的市場前景。所以,進入“十一五”的這半年來,雖然節電產品市場的增長幅度有多大很難統計,但可以想象,今后五年,每一項節電新技術問世,都會迅速地轉化成市場的巨大需求。 有人恰恰看見并利用了這種需求。現在的問題很嚴重,魚龍混雜的這個市場,已經讓人難辨真偽。業內人的說法是,大多數所謂節電產品都是在濫竽充數。而監管空白,認證體系還不完善,讓貪利者有機可乘。何況很多看起來“權威”的檢測中介機構,卻往往唯圖利益,不負責任,為假冒者提供“科學”、“專業”的庇護。 后果已經顯現。當消費者面對著“誰都辨不清真假,誰都說不清效果”的節電產品時,只能望而卻步。市場的混亂、行業信譽的喪失,最終只會把真的也弄成了假的。 這樣的環境,對于真正能夠創造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節電技術——其產生和進步顯然不利。進而,對于實現降低能耗的“十一五”目標同樣不利。 如專家所言,由于技術雜亂,又多不成熟,為相關部門制定標準、認證認定制造了障礙。但這不是任由這個市場繼續保持無序和混亂的理由,加強監管,去假存真是為當務之急。而對于那些為造假者護航、以“專業檢測”擾人耳目、甚至不惜出具“偽證”的中介機構,更應堅決剔除。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