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為什么不仇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1日 05:43 中國證券報 | |||||||||
文/傅勇 如何看待不平等是個跨越時空的問題。兩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說過:“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不用多說,孔子的這一“均無貧”觀點已被我們自己的經歷所證明:平均主義會造成普遍的懶惰,使整個社會失去進取心,永遠停滯在貧窮的階段。相反,在一定條件下,經濟學家把不平等看作是提升效率的手段,他們傾向
如果拋開公平與效率的尺度,在某一個時間節點上,低收入人群對不平等是不是就是絕對厭惡的呢?在這個問題上,中美之間最近的情況形成了有趣的對照。 眾所周知,衡量收入差距的通行指標是以統計學家基尼命名的基尼系數,其公認的國際警戒線被定為0.4。最近一期的《經濟學家》雜志表明,如今美國的基尼系數也超過了0.4,成為整個西方發達世界的龍頭老大。美國總統肯尼迪曾有一句有名的諺語,“上漲的潮水(比喻經濟繁榮)將抬起所有擱淺的船只”。1995年以前情況確實如此。那時美國生產率的跳躍性增長,惠及大眾。然而,在2000年以后,事情有所變化。生產率同樣又開始增長,但是,它只抬起了更少的船只。在對通脹率進行調整之后,一個典型美國工人的工資,自從2000年以來,僅僅增加了不到1%。而在1995-2000年之間,增長了超過6%。相反,只有最熟練工人的錢包在當前的經濟繁榮中膨脹。這意味著,生產率上升的果實向高收入者傾斜嚴重。 然而,美國和中國的一個明顯不同在于,美國人并沒有走向仇富。收入較低的美國人所抱有的想法是:加入富人群體,而不是縮小這個群體。實際上,在美國的任何一個角落,十個人中有九個人相信,即便你是白手起家,只要你努力工作,遵紀守法,美好富足的生活之門向每個人敞開。這是美國夢的核心理念。這種理念讓普通的美國人更能夠忍受經濟波動的艱辛,并接受不平等和不安全的現實。 事實正是如此。即便是在貧富分化嚴重的今天,普通的美國人相信可以由貧到富的比重自1980年以來增加了20%。用社會學的語言來說,美國的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性極為通暢。 這種態度直接決定了政策導向。相比之下,美國人更加看重推動經濟增長的意義,而不是重新分配財富的作用。因為歐洲和日本不平等的程度要明顯小于美國,然而,人們對社會蛋糕分配的普遍不滿卻總把政府搞得焦頭爛額。 另一個更有力而直接的證據是,雖然只有1%的家庭繳納遺產稅,然而,不久前超過70%的美國人支持廢除遺產稅。這也與中國日益高漲的征收遺產稅的呼聲形成對比。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夢”式的社會流動性也有一定的狹隘性,一種奇怪的“仇貧”心理卻在滋長。美國人雖然不愿意把問題歸結到他們富裕的同胞身上,但卻把矛頭指向了比他們更貧窮的外國人。一項針對外交事務的民意調查發現,近90%的美國人擔心他們的工作會流失到國外,超過6成的美國人憎惡自由貿易,就連主流經濟學的泰斗保羅·薩繆爾森也一反常態地指出自由貿易損害美國福利的可能性。這樣的呼聲很自然地傳遞到政客之中。很多跡象表明,雖然美國經濟仍然增長強勁,但是這個國家正在變得越來越限制自由貿易。 無論如何,同樣面對收入差距超過警戒線并持續加劇的社會問題,人們有可能表現出相當不同的容忍程度,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性大小。我們或許可以說,社會流動性是社會不平等的鎮痛劑。因為,只要有夢想,明天總是新的一天。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