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和風細雨好還是暴風驟雨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9日 14:25 法制晚報 | |||||||||
新聞回放 6月27日下午,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向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做關于2005年度中央預算執行的審計工作報告。審計報告中雖然單獨提到了財政部和發改委,但是通篇看來,“不點名”是今年審計報告的一個改變,取而代之的是宏觀的共性的表述。
(據央視) -各說各話 “不點名”令人失望 今年為啥“不點名”?在央視《新聞會客廳》節目中,審計署法制司司長王秀明介紹,報告畢竟篇幅有限,過多地“點名”,一是占用篇幅,二是點名寫法上有問題,不夠理性,讓不了解情況的人看了報告,只看到問題,沒看到這些單位好的方面。 “占用篇幅”是“不點名”的第一個理由。筆者有點糊涂:幾萬字的審計報告,難道容不下單位名稱這幾個字?“點名不理性”是“不點名”的另一理由。理性是指用法律和事實講話而不是情緒。審計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收支情況是《審計法》賦予審計部門的權力,只要審計報告不違法,就是理性的。在筆者看來,即使篇幅再緊張,“點名”的字數也省不得,審計監督也不能失去應有的鋒芒。 孫化民 “不點名”是常態的回歸 誠然,“不點名”的批評確實缺乏殺傷力,但是審計署的這一做法是否真的如某些人揣測的“是感受到某種壓力了呢”?我想,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不過另外一種可能性同樣不容忽視:盤點近幾年的“審計風暴”,我們不僅看到了李金華站在風口浪尖的身影,也同樣聽到了一些越來越偏激的聲音。當得知某些部門、某些單位存在問題時,這些聲音并非致力于解決問題獻計獻策,而是發泄自己的情緒甚至惡意詆毀。 面對這種情況,頗具權威性的審計報告選擇更為理性低調的面目出現,也是一種權衡利弊之后的慎重選擇。審計報告本身并沒有代人泄憤的功能,它所需要做的就是以科學的態度和建設性的方法解決審計工作范疇內的事情。這種溫和與理性,不應被視作退縮或者膽怯,相反,它是一種向常態的回歸。陳玉虹 點名才有利于監督 對有問題的單位進行點名,有利于強化人大的監督,有利于推進社會的輿論監督,有利于實現公眾的知情權。而這種“不點名”的方式,很容易讓那些有違法違規行為的單位逃避人大、輿論和民眾的監督。而為了讓人大、輿論和民眾能及時和有力地監督這些違法違規的單位,就必須讓他們能迅速和有效地了解哪些單位違法違規,就需要在審計工作報告中點名道姓,讓這些單位都在同一時間被曝光。在審計工作報告中,還是保留點名為好! 楊濤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