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中國經濟格局的內外機制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9日 03:03 21世紀經濟報道

  特約評論員 劉煜輝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余永定日前表示,由于美元貶值和抑制國內投資過熱,人民幣明年應該有明顯的上升趨勢,而且很可能升值的幅度很大。

  當下國際金融秩序的核心無疑是“美元本位制”。在金本位制下,各國儲備是黃金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各國儲備的是美元和黃金,但美國必須儲備黃金。在美元本位制下,各國儲備的是美元資產。在金本位制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中,沒有任何政府或企業可以憑空造出黃金來平衡國際收支逆差。在美元本位制中,美國人卻可以造出各種金融工具來達到這個目的。正因為此,美元本位制成為了孕育全球性金融風險的本源。

  對那些擁有對美貿易巨額順差的國家來說,如果它們的央行把這些美元換成本國貨幣拿回國內勢必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因此,它們都把這些外匯儲備用來購買美國的政府債券、企業債券、

股票或房地產。倚仗美元作為各國外匯儲備關鍵貨幣的特殊地位,美國沒有任何先儲蓄后消費或先生產后消費的負擔,完全靠政府和私人的舉債來消費。自從1970年代初以來,美國的經常賬戶已經積累了3萬億美元的赤字。當這3萬億美元的貨幣注入到對美貿易順差國的銀行系統時,這些國家就開始了一個制造泡沫的過程。商業銀行開始瘋狂地擴大信貸,經濟空前地繁榮,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價格以及企業利潤急速上漲。由于每個產業都可以獲得低息貸款,它們都建造了多余的生產能力。當投資和經濟成長異乎尋常地加速時,資產價格的泡沫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

  自1990年代以來,中國日益成為世界工廠和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目的地,中國被擱置在所謂制造業價值鏈(所謂“微笑曲線”)的低端。事實上,也就把中國經濟置身于這種“美元本位”的國際金融秩序的巨大風險之中。回顧一下2003年以來中國經濟吧,中國的經濟學家們總是不厭其煩地爭論著經濟過熱還是過冷,通脹還是通縮,卻很少有人注意為什么中國的投資和信貸會自2003年以來一直高速增長,對于形成這一格局的內外機制一無所知,因而總是不可避免地陷入“頭痛醫腳”的尷尬,一會兒調控的目標是“打捆貸款”,一會兒是“銀證合作”,一會兒又是房地產。

  2003年,美國政府開始加強了弱勢美元的政策力度,大規模減稅刺激美國經濟的復蘇,使美國消費者信心大增。美元在2003年與日元和歐元的

匯率分別貶值17%和14%。弱勢美元使得美國進口時的費用增加,結果是美國當年的貿易赤字達創紀錄的4894億美元。而中國當年的出口比前一年增長近40%,外匯儲備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4033億美元,比2002年多出了1900多億美元。為了兌換這1900多億美元,中國央行就不得不增發超過1.5萬億的人民幣基礎貨幣。這使中國的銀行系統被突然注入了大筆可供發放信貸的資金。2003年中國的銀行發放的新增貸款達到3萬億人民幣,比2002年多出了1.2萬億。中國的貨幣發放大幅增加、銀行信貸的急劇擴張以及中國經濟的局部過熱,與美元匯率表現出極強的相關性。

  為了抑制經濟過熱,2004年以來,中國政府開始進行

宏觀調控,但當下的中國已遠非1990年代那個相對封閉的經濟體了。隨著調控導致的進口減速,中國的貿易順差從2004年的300多億美元一下子激增至2005年的1000多億美元。今年5月更是創下了單月130億美元的新高。與此對應的是,M2余額2005年同比增長17.57%,外匯占款的增加至8187億美元。

  而中國經濟的宏觀調控事實上進退維谷。2006年初,當美元又開始重新加大貶值力度之時,中國的投資和信貸迅猛,前5個月投資增速高達30.3%,新增信貸完成了全年計劃的近八成,泛濫的流動性拉動房地產等資產暴漲。

  面對如此困局,許多海派經濟學家主張人民幣實現浮動匯率和中國開放資本賬戶。這與美國的期望倒是不謀而合。但所謂“適度”本身就是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匯率這個變量很大程度取決于預期,升幅不能滿足多方國際投機資本的要求時,自我實現的預期必然使得更多的熱錢涌入,升值的壓力只可能更大;而升得過猛過快,投機資本賺得盆滿缽溢,全身而退,將給中國經濟留下的漫長而痛苦的通縮。

  如此,自然是遂了美國人的心愿,美國經濟中的通脹壓力將會迅速消失,飽受詬病的“雙赤字”總量會自然地急劇減少,因為中國為此買了單?梢灶A知的是,美聯儲就可以騰出手來再次削減利率,資產泡沫得以延續,“美元本位”的國際金融秩序進一步得以強化。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