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調控之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5日 14:43 經濟觀察報 | |||||||||
施永青/文 有關中國樓市是否過熱的爭論由來以久,一般而言,學者多認為已有泡沫,但行內則認為仍屬正常;而中央的取態多傾向要加以調控,但地方卻希望有多點自主的空間。此次中央看來已下定決心,并會派遣檢查組去巡查地方落實調控措施的情況,地方已非緊跟不可了。
中央的調控措施,不外是增加供應與遏抑需求,在增加供應方面,包括避免發展商閑置土地,延遲發展需罰款,甚至會被沒收土地。此外,有規定每個新項目須有七成以上樓面,建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型單位。至于抑遏需求的措施有收縮銀行信貸及增加五年內轉讓的征收,令炒賣的成本上升。 我擔心,這些措施的效果短期里可能不會顯著。 中國有不少開發商本身財力不足,收縮信貸后,要他們加快建設,根本沒有可能,如果弄到土地也被沒收,只會令未來的供應更加少,房價更不容易下調。 現時最當炒的是豪宅,但政府卻只許地產商多建中小型單位,這只會令豪宅行情進一步看俏。 至于征收五年內轉讓的營業稅,只會令賣方加價,以把稅務負擔轉嫁給買方。營業稅只是5.5%,在樓價一年升幅超過10%以上的地方,5.5%的營業稅,沒有多大的阻礙作用。 此外,銀行收縮按揭,對缺錢的用家的打擊大,但對手上有錢的炒家可能影響有限,炒風是否會因此而冷卻下來仍未知。香港在九三年曾把九成按揭縮至七成,但炒家的活動能力并未因此減退,一直到九七年金融風暴后,炒家才銷聲匿跡。 中國現時的房地產過熱問題,成因是資本積累過多,而需求卻因分配不公而無法同步遞增,以致游資無法重投實體經濟,只好在房地產市場流竄。 面對這種形勢,增加供應是沒有意思的,因為建得再快、再多,也不一定可以滿足這些閑資的胃口。況且,這些只屬投機性的需求,而非用家的需求,建多了只會造成浪費,對經濟發展沒有真正的好處。 最佳解決資金過多的方法是引導他們重回實體經濟,這就要設法讓社會的基層也可分享經濟增長的好處,讓社會的內部需求提升,讓資金可以多點出路。 這種做法費時太長,不能用來救急,短期而言可考慮征收空置稅——凡空置,不自用又不出租超過半年以上者,就得收取一定的空置稅。 這種稅最好不要即時生效,半年后開始執行也不遲,好讓有空置物業的人及早把物業脫手,以逃避交空置稅。這樣市場上可供出售或出租的盤口就會立即增加,租金及樓價都會因此而往下調。價格一下調,資金就不肯流入,市場就可以得到降溫。 這種做法,好過對五年再轉讓的物業收營業稅,因為中國經濟發展這么快,即使是用家也可能會不足五年就需要換樓轉環境。社會對這種情況應予以鼓勵,而不是加以懲罰。因為只有通過轉讓,才可以令資源落入最有需要及最能有效使用資源的人手里。 五年內的轉讓如要征稅的話,只會促使業主延后出售物業的時間,令市場的供應量減少,促使樓價升得更快。此之所以我贊成征收空置稅代替轉讓稅,只有這樣才可把矛頭直指囤貨的炒家,避免傷及無辜的用家。 (作者為中原集團主席)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