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央行獨立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4日 04:13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九鼎公共事務研究所 秋風 筆者曾在6月12日的文章《過分謹慎的中央銀行》中提出:“面對房地產市場的非理性繁榮,需要承擔主要責任的,是短視而懶惰的中央銀行。”說得早說不如說得巧,這之后,中央銀行開始采取若干緊縮措施,包括提高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等。中央銀行終于知道要履行自己的職責了,盡管很可能為時已晚。
央行之所以怯于出臺收縮政策,或許與其傳統的角色有關。再也沒有比中國政府更重視經濟增長的了,政府尤其偏好一種趕超式的強制性增長。這當然需要中央銀行的無縫配合。因此,過去很多年,中央銀行的基本任務是“發展經濟,穩定貨幣”。每一輪經濟周期都從中央銀行增發貨幣開始。只是經濟劇烈波動的賬并不能算到中央銀行頭上,因為它沒有任何獨立性。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央銀行逐漸獲得有限的獨立性,中央銀行的功能變為“保持貨幣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再后來更進一步變為“保持幣值穩定和總量平衡”,貨幣政策不再與經濟增長捆綁在一起。不過,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卻并沒有有效的制度保障。貨幣政策委員會的運行就是一個顯著的證明:貨幣政策議案實行票決制,而來自央行的委員只占少數;央行在制訂貨幣政策方案時必須報國務院批準,并應將貨幣政策委員會建議書或者會議紀要作為附件。這意味著,在貨幣政策決策過程中,發改委、財政部等宏觀經濟部門的意見的權重,很可能大于貨幣政策委員會的建議。 在這種環境下,即使中央銀行不愿意,最終由它宣告出來的貨幣政策,也會表現出我所說的那種傾向,即強烈的、通常是過分的增長偏好,貨幣政策側重于配合增長而不是維持穩定。這一輪由資金價格不斷下滑、信貸大量投放所驅動的繁榮,就是因此而形成的。這樣的結果似乎皆大歡喜。現代政府出于政治考慮,都具有這種增長偏好。然而,過往經濟史已經證明,超過某個限度的繁榮,最終必然以經濟急劇減速、甚至衰退而告終。 因此,一個經濟要保持穩健,就需要有一個機構,能夠在經濟繁榮的時候也保持冷靜,并且就是在繁榮正在形成過程中即預先采取收縮措施,以阻止經濟爬得太高、摔得太狠。這個機構通常就是中央銀行。而中央銀行要承擔這個責任,就需要保持獨立性,對于議會、對于行政部門的獨立性。而且,能否在所有人都沉浸于繁榮的欣快感中堅定地采取收縮措施,是判斷中央銀行是否具有獨立性的最好指標。 一個有效而保持獨立性的中央銀行,能夠在基本面上將政治因素對經濟的控制與操縱限制在最小限度,從而讓經濟按照自己的內在邏輯增長。這其實是用市場的規則來限制政府干預和操縱經濟的權力,就仿佛司法獨立乃是讓法院來限制政府的權力一樣。近代以來國家演變的基本方向就是減少政府權力的任意性,使更多領域只服從規則,而不服從某個人或某群人的意志。因此,市場化改革本身就要求,中央銀行必須是獨立的,只按照經濟的內在邏輯來調節經濟活動。中央銀行不獨立,意味著政府在經濟領域的權力沒有受到規則的約束。 在中國,央行獨立性還具有另一層特殊價值,即維持全國經濟的穩定。如本輪繁榮所顯示的,地方政府對于本地經濟的控制和操縱能力相當強,而出于政績最大化考慮,主政官員總是傾向于人為制造非理性繁榮。這種非理性繁榮,可以給地方官員帶來巨大利益,但卻擾亂全國經濟的穩定,其所帶來的風險會拖累全國經濟。因而,中央政府有責任抑制地方的這種非理性繁榮。 中央政府所能使用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就是獨立的貨幣政策。2004年以來的宏觀調控已經表明,行政性調控無法達成宏觀調控的目標。因為,行政調控措施依賴地方政府執行,而地方政府本來就是非理性繁榮的制造者。因而,行政性調控機制內在是自相矛盾的。只有來自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可以繞開地方政府,而直接作用于各個市場主體。獨立的貨幣政策是抗衡地方基于政績最大化的增長沖動的唯一辦法。經歷過本輪宏觀調控失靈之后,決策者該認識到這一點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