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投資非洲的機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4日 02:01 財經時報 | |||||||||
史永翔 有調查顯示,在非洲進行投資效益高達36%,亞洲為16%,全球平均為14%。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生產型項目,不僅可以利用當地市場,還可以利用非洲國家向歐美出口無配額限制的有利條件做轉口貿易
機會利潤在價值鏈上轉移 伴隨著價值鏈上的成熟,傳統企業的機會利潤將會向客戶端不斷轉移。 在產業初級階段,機會利潤主要受制于技術的局限性,比較集中于主要零配件制造商;隨著產業進一步的成熟,整機品牌生產商的地位將不斷上升,這主要得益于市場的開拓和宣傳;而隨著市場進一步成熟,產品差異性越來越小,商業流通零售渠道主控力量加強,機會利潤上升。 沃爾瑪能夠成為世界500強第一,證明了在大工業高度發達的環境下,普通消費品只會越來越受制于大型渠道商。我國近二十年來的家電業的發展史,也可以看到制造業越來越受制于商業渠道的趨勢。 在這里我們同樣可以看到產業鏈上產品出貨量與利潤率成反比關系,工業品越靠近原料端,產量越大,而利潤較薄;越靠近客戶端,受限于消費者的零散分布,出貨量就會越小,但利潤相對較高。 中國工業企業受限于規模,產業集聚度普遍不高。而我們加大工業企業規模的出路,就是在產業專業化的基礎上國際化。反觀日本16%的大企業都稱為日立,19%的大企業都為三菱,即產業集聚,品牌也集中,因此他們的高額品牌維持費可以攤薄。 機會利潤在區域間的移動 世界經濟發展,經歷了歐洲經濟→美國經濟→日本經濟→拉美經濟→亞洲四小龍經濟→中國經濟。伴隨著這些區域經濟的轉移,就是區域經濟機會利潤的移動。 地區經濟啟動需要抓住兩點:原料和市場。在這個轉移中,一些國家和地區抓住了發展機會,完成了工業化初級階段,伴隨著機會利潤的轉移,走向了全球化,如歐美、日本。但沒有進行產業提升的如拉美,隨著機會利潤轉移,經濟成了空洞化。 一個全球化企業的成功,是從輸出原料→輸出產品→輸出技術→輸出管理。最后的實質是達到全球市場的操控力。中國企業應當正視這個機會利潤的轉移過程,隨著中國經濟越發接近臨界點,全球區域機會利潤將出現轉移,下一步將會在非洲。 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途徑 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路徑可以有兩條:一條是直接的道路,具體為嫁接收購歐美企業已成型的技術品牌。 另一條路走間接的漸進式道路,以中國企業現有的能力,結合國際資源,逐步積累資金及品牌實力,以此方式結合利用國際市場和區域機會利潤轉移的機會,走全球化道路。 前一條路是快速成長的道路,目前我們的企業采取這兩種形式:一,收購全球產業鏈已經發生轉移的產業,如聯想收購IBM,以此獲得品牌、技術,但已經過時。想以此進入全球高端市場,事實證明也不容易,目前聯想市場回歸亞太區,就是證明。 另一種形式是收購歐美已衰敗的企業,如TCL收購施奈德,這個整合難度更大,再加上歐美成熟市場的高門檻,將使得我們還很不成熟的中國企業付出更沉重的代價。 而我們認為,中國企業要走向全球化必須走漸進發展的道路,以自己擅長的制造能力,去整合全球資源,并進入相對較低門檻的市場,如非洲,給自己十年的時間完成從資源加工型到品牌市場型的過渡。 中國企業投資非洲的機遇 比較優勢可以說是經濟學中最基礎的概念。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通過生產要素資源的國際化優化配置,達到合理化的程度。 資源優化配置的內涵,包括資本、人才、適應性技術和生產要素優化配置。這里的比較優勢,是特指通過對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取得相對比較優勢。 在中非合作中,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在于:1.資本優勢 中國通過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積累了大量資本,人均GDP超過1500美元,外匯儲備世界第一,投資率在40%以上,而非洲人均GDP約600美元,投資率20%左右。 2.適應性行業技術優勢 經過市場的長期洗禮,中國的紡織品、服裝、家電、手機、集成電路、IT等產業群已體系完整,運作成熟,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而非洲的工業由于受國家保護政策影響,競爭能力差,而其廣闊的市場又為中國企業提供了生存條件。中國的農業技術在非洲更是占有明顯優勢。 據美國商業部最新調查顯示,在非洲進行項目投資效益高達36%以上,而亞洲為16%,全球平均為14%。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生產型項目,不僅可以利用當地市場,而且還可以利用非洲國家向歐美出口無配額限制的有利條件,做轉口貿易。 3.非洲資源與中國生產能力的互補 石油應該是中國對非洲戰略最重要的一部份。中國對石油進口的需求比任何其他國家增長的都要快。目前25%到30%的中國進口石油都來自非洲。 中國已經和南非、尼日利亞、安哥拉、蘇丹等非洲國家簽署了上億美元的石油合作協議,而且還在津巴布韋、剛果共和國等國家投資數百萬美元開采銅礦和鈷礦。 中國企業必須釋放自己的制造能力,才能從中國制造走向全球制造,進而積累資金與全球經營能力,從而成為全球型的品牌經營企業。 (作者為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國際經濟研究室副主任、經理人聯合會(IMU)中國區首席專家,文章根據作者在首屆非洲投資論壇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