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權益保護成本須切實降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2日 02:28 第一財經日報 | |||||||||
段德峰 很多人一定很清楚,最近被媒體廣泛報道的“富士康虐待工人”事件,在中國不僅不是個案,甚至在部分地區有一定普遍性。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個新聞從根本性上喪失了新聞本身應當具有的必要元素。不過有趣的是,這又確實成為了一條真正的新聞。
可能的解釋之一是,富士康不是過去我們通常見到的,那些專注于生產出口歐美產品的中國本土公司,而是一家名列《財富》全球500強的大企業。不過這個解釋,似乎依然站不住腳,至少,我就認識一些在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費品制造公司工作的朋友們,常常向我抱怨說,他幾乎每天都需要在沒有任何加班費的情況下工作10個小時以上,才能夠勉強完成手上的工作,否則就會面臨被公司清除出門的境地。 即使排除那些為我們所共知的在城市里艱難謀生的農民工,我認識的另外一些在大公司謀生的朋友也同樣是在沒有勞動合同保護、沒有養老金、沒有公積金的前提下而工作,他們的職業是工程師、銷售員或者設計師。這其實同樣不是新聞了。 確實,從十幾年前中國內地開始建立第一家人才市場開始,當時我們多少相信,市場是能夠讓人力資源以一種公平的方式流動起來的。但是,上面的情形已經清楚地表明,我們過于樂觀了。至少就目前來講,這基本上是一個非常不平衡的交易過程,很多時候,作為雇主的機構和作為勞動者的雙方力量對比過于懸殊。 長期以來,由于工會組織對勞動者未能提供全面的保護措施,所以,盡管勞動力市場被作為“市場”已經存在了許多年,也盡管中國已經提供了《勞動法》等制度作為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基礎依據,但由于來自就業市場與未來預期的擔憂,勞動者的弱勢地位并沒有多少改善。大多數的情形是,勞動者只能被動地接受用人單位提供的合同文本,而在用人單位拒絕簽訂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只能選擇離開,而不是其他的可能性保護。正是勞動者的弱勢地位,使得“富士康虐工”事件成為一個不孤立的個案。 基于這種單個勞動者的弱勢,政府公權力的介入,作為社會組織的工會的介入變得極為重要。 有意義的是,近段時間搭乘上海地鐵的民眾會發現,上海市工會在地鐵內投放了大量的有關工會組織的宣傳廣告,以吸引更多的勞動者加入工會,并表達了愿意為勞動者權益提供保護的意愿。無疑,工會在中國作為一個具有“特殊”地位的社會組織,這一推廣行為的做出,本身即具有象征意義,同時也賦予了人們工會能在保護勞動者方面的更多期待。 考慮到目前的實際情況,提升勞動監察的力度不僅有來自制度層面的支撐,同時,行政力量的強勢也使得問題的解決可能性得以提高。不過,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公權力介入的弱點同樣也是顯而易見的——行政解決的成本不會低,此外,行政權力的介入很大程度上將會使得勞資關系陷入緊張,可能反而不利于雙方當事人真實目標的實現。 從這個意義上講,工會無論是在勞動合同的簽訂過程中,還是在合同的執行過程中,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目前法律已經基本具備的前提下,為了保證勞動者能夠有足夠的力量與雇主展開平等的討價還價,應考慮盡快地按照《工會法》以及中華全國總工會出臺的相應規定,在全國總工會的統一指導下,在盡可能多的行業或企業建立起良好組織的工會體系。并通過加強工會與勞動者之間聯系的緊密性,降低勞動者尋求權益保護的成本,并通過工會的介入,使勞資雙方的力量得到有效平衡。最終實現讓更多的勞資糾紛,通過前期的有效談判,從而得以避免。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