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誘惑:中非在地緣政治和經濟發(fā)展上合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2日 01:2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評論員 李巍 一次訪問同一個地區(qū)的七個國家,這在改革開放中國的外交史上并非常見。時值中非關系開啟50周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于17日開始的非洲七國行引起了海外媒體廣泛關注。媒體普遍認為,中國政府以資源戰(zhàn)略為中心而重視非洲的姿態(tài)已被勾勒得十分清晰,中國正在繼1960年代之后重新發(fā)現非洲。
中非相互吸引 英國《金融時報》在19號的一篇報道中說,溫家寶的非洲之行“在為其騰飛的經濟尋找原材料以及為其大量的產品尋找市場的同時,顯示該國對非洲日益增大的熱情。”50年前中非之間的貿易額只有1200萬美元,而2005年達到了397億美元。路透社19號也評論說:“溫家寶是六個月內,中國訪問非洲的第三位高級官員,這次訪問突出了非洲對于中國經濟增長所需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的絕大戰(zhàn)略價值。” 安哥拉、尼日利亞、蘇丹、乍得和赤道幾內亞是中國最主要的原油提供國。《金融時報》的這篇報道說:“非洲供應了中國近1/3的石油需求,正是中國對石油的巨大需求,使2005年的中非貿易額翻了將近三倍。” 日本《朝日新聞》日前刊登一篇題為《中國重視非洲姿態(tài)異常鮮明》的文章認為,“此次溫總理訪問的其他目的地也大都擁有豐富的礦產、木材等中國急需的自然資源。”2004年,中國從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qū)購買的石油占該地區(qū)出口量14.7%,購買的礦石和貴金屬占13.3%,購買的木材占14.6%。 與此同時,這種貿易的需求是雙向的。《金融時報》引述經濟學家的話說,“中國對原材料的海量需求一舉扭轉了這些國家(特別是南撒哈拉國家)長期存在的貿易赤字,而它們拿著這些外匯來購買亞洲的廉價商品。”法國《世界報》6月10日一篇文章說,“中國2005年已成為非洲第一大供應者,超過了法國和德國,而且也是僅次于美國的非洲第二大客戶。” 墨西哥《金融家報》6月8日刊發(fā)了一篇題為《非洲在中國注視下》的文章說,“中國在非洲建了11個投資開發(fā)貿易促進中心,已經簽署了30多份經濟和科技合作協議。在這些政策的背后是中國政府對于地緣政治和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上的考慮。” 中非經貿關系的長足發(fā)展直接助推了非洲經濟的發(fā)展。6月13日,《華盛頓郵報》在一篇報道中說,“在非洲大陸的各個經濟體中,中國成了重要參與者。它對原材料的巨大需求推動撒哈拉以南的經濟體實現了30年來最為快速的增長。” 除了廉價的商品,《世界報》還評論說:“中國還給非洲帶來投資,而發(fā)達國家的投資者卻害怕到非洲投資。”除此之外,《金融家報》還引述倫敦經濟學院的一句話說,“中國還向非洲提供了一種可選擇的政治發(fā)展模式,這種戰(zhàn)略在8國集團面前非常具有競爭力。” 帶來發(fā)展,而非威脅 然而,伴隨著中國在非洲影響力的擴張,一種緊張和不安的情緒也在產生。這種不安一方面來自于西方國家。《金融時報》說:“自從2005年,胡錦濤主席發(fā)起了針對非洲的積極外交政策以來,一些人權分子就感到憂慮,他們擔心這種經濟關系將有助于一些獨裁者繼續(xù)維持政權。” “對于這種憂慮和不安,今年4月,胡錦濤主席在尼日利亞的國民大會進行了含蓄地回應:‘中國的發(fā)展將不會威脅任何人,相反只會給世界的發(fā)展帶來更多的機會和空間’。”《華盛頓郵報》說。 與這種來自西方國家的不安相比,另一種來自非洲本土的不安更值得引起中國政府和企業(yè)的重視。《華盛頓郵報》說:“在非洲,中國的產品隨處可見,路上行駛的是中國的汽車,商場里是中國的產品,天空上飛的是中國造的飛機,中國的公司是非洲礦山和電信的主要投資者。”很多非洲國家擔心,大量中國的廉價商品涌入非洲將會扼殺非洲的本地企業(yè),而原材料的無止境出口,將最終傷害非洲國家自己的原材料供給。該篇報道引用非洲一位出版商的話說:“如果說昨天英國人是我們的主宰(masters),那么今天中國人來了,而且開始取代英國人的位置。” 對于這種中國在非洲進行“新殖民主義”的說法,溫家寶總理在開羅的記者招待會上給予了專門的駁斥,“‘新殖民主義的帽子絕對扣不到中國的頭上,’溫家寶說,此外他還提到,中國給非洲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援助以及派出了大量的醫(yī)療和建筑隊伍。”路透社19號如此報道。 中國走進非洲,給非洲經濟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中國企業(yè)要謹防西班牙的“燒鞋”事件在非洲上演。中國政府也應鼓勵中國企業(yè)“合理”開發(fā)和利用非洲資源,以便幫助它們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形成互利格局。唯有如此,方能實現中國與非洲的雙贏。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