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政策與世界的互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0日 03:23 21世紀經濟報道 | |||||||||
央行近日終于提高了存款準備金率。7月5日以后,目前執行7.5%存款準備金率的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執行8%的存款準備金率;城市信用社和現執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從目前水平同步上調0.5個百分點。 這不是一個令人意外的決策。實際上,從今年3月份開始,很多分析人士就已經感受到即將到來的流動性泛濫,于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由于提高存款準備
根據央行6月14日公布的月度金融運行報告,5月份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9.1%,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長16%,1-5月全部金融機構累計新增人民幣貸款超過了2006年全年預期目標的七成以上。央行分析商業銀行信貸擴張的原因是各地政府的投資沖動(基建驅動模式),尤其是一大批“十一五”重大項目建設啟動,導致貸款需求持續上升。再加上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上市后,資本金得到較大補充,為提升資產收益率和股東回報,商業銀行出于“早放款、早受益”的考慮,擴張貸款的動機增強。同時,外匯流入較多(外匯占款),導致人民幣供應充沛,為銀行擴張信貸提供了資金條件。 的確,從宏觀數字上看,中國有著很嚴重的經濟過熱。這些數字指標所顯示的過熱狀態有點像2003年。2003年商業銀行信貸擴張沖動的原因是想通過發放貸款做大分母,進而達到稀釋不良貸款率的目的。當時央行也動用了存款準備金政策,在該年的9月21日把準備金率由6%上調至7%。并且,2003年被認為是中國經濟急劇“重型化”的關鍵年份,各地政府大量“上馬”重化工業和瘋狂投資固定基礎設施建設。 但是,兩者一個重大的背景不同是:2003年,全世界并未陷入一種可怕的流動性泛濫,甚至有一種輕微的通縮趨勢。但是,2006年,整個世界經濟體系都面臨資金過剩的局面,所有資金都在饑渴地找出路。而這決定了2003年的經驗對于2006年來說,是完全不適用的。 于是,我們看到,2003年克服信貸擴張并不需要用提高貸款利率的手段,而在今年,央行卻必須將貸款利率提高了0.27個百分點,因為央行發現,中國的流動性泛濫的問題在于,中國經濟存在兩個對人民幣產生需求的部門,一個來自國內,一個來自國外。而在2003年,國外部門需求產生的影響力沒有現在這么嚴重。從這個意義上說,央行再度提高貸款利率并非像一些學者想象的那樣,是件可以自主控制的事。原因很簡單,世界性的流動性泛濫會讓央行投鼠忌器。盡管中國的貸款利率被認為仍然偏低,需要大幅度提升才能對企業投資行為產生重大的控制力(現在基本上貸款利率和投資是沒有直接的負相關關系),但是,世界性的基準利率大致和5.85%的水平相近,甚至在其之下。那么,當繼續提高貸款利率,導致了更多的企業會擁抱外部資本。而且,貸款利率的提高,會影響國企的一些利益,因為它們習慣使用廉價的資金,而且它們有著獨特的話語權。 于是,局勢迥異的根本原因在于,2003年的經濟過熱是一種內部的,當時同外部世界互動比較遲鈍。但是,2006年,央行發現,中國貨幣政策的作用范圍不僅僅局限于國內了,它開始和歐美日本等國家的貨幣政策發生有趣的互動。它改變了過去,外部世界對于中國的“刺激-反應”模式,而變成了“輸出—刺激—再輸入”的模式,也就是說,中國央行出臺貨幣政策之后,它不僅作用于國內,而且作用于其他國家,其他國家感受到央行的政策之后,產生一個“感受和消化”的狀態,隨即發生相應的行為,并將這個行為又反作用回中國。這讓人想起了混沌學里面的“沖擊導致的累積循環”機制。 我們有理由為此次上調存款準備金,號稱會凍結1500億銀行資金的行為感到擔憂,因為我們根本不清楚,國外部門將會如何消化我們的政策,它們將會輸送進什么“玩意”給我們。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