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民企第二戰略競爭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0日 01:52 第一財經日報 | |||||||||
梁信軍 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以低成本制造為特征的中國民營經濟發展亟待轉型。 民營經濟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和貢獻已經舉足輕重。根據去年年底公布的全國經濟普查結果,民營經濟已經占到GDP總量的66%;稅收貢獻率達71%;而在全社會就業人口中,在民營
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主要在于:一,就近滿足了龐大的國內市場;二,低成本制造帶來的價格優勢,而價格優勢實際上是它取勝全球的主要競爭優勢。 但低成本制造的競爭模式正在遭遇全球范圍的挑戰,難以繼續支撐企業和下一步的持續成長。比如企業界越來越發現在制造業的利潤率太低,有時為了增加出口,本國企業間競相壓低價格,不僅苦了國內勞工,破壞了環境與生態,便宜了國外消費者,還要招來國外反傾銷起訴和不承認我們是市場經濟的國家。 因此,我的結論是:民營企業將“自主”或“被迫”地被推上創新之路,努力促使自己的企業從現在所處的價值鏈的低端上升到價值鏈的高端。 “創新成本低”是第二戰略競爭力 “創新成本低”將引領中國未來一二十年的成長模式,成為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又一個戰略競爭力。 中國企業不僅在制造方面具有明顯領先的成本優勢,在自主創新上也同樣具有成本優勢。也就是說,中國企業不僅制造成本低,其實創新成本也低。可以簡單地說,中國企業的創新投入與歐美企業在數值上是等額的,只需去掉貨幣符號。 比如在醫藥行業。在歐美研發一個創新藥需要近10億美元/10年的投資,而我國企業研發一個僅在國內市場上市的創新藥只需約3000萬元/3年人民幣的投資,我國企業研發一個面向全球市場的創新藥也只需不超過1億~2億美元的投資,只相當于歐美企業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創新成本優勢十分明顯。 同時,由于中國東西部發展的不平衡、源源不斷可補充的多層次的低成本人力資源、中國已經形成的產業配套基礎(耗材、設備、物流等)以及市場就近的反饋成本低等因素,創新成本低這一優勢將在未來相當時期內長期存在。 因此,可以說,創新成本低是支撐中國未來十幾年中第二、第三波發展的動力,也是中國民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更可持續利用的競爭利器。 同時,從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大量運轉靈活、低成本、已經成為全球行業隱形冠軍的民營企業,具有極大的自主創新的內生動力及實力,在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上具備體制和機制的雙重優勢。 當然,中國企業全球發展的背后是國家利益,民營企業的自主創新和全球化發展一定需要政府提供全面的足夠的政策支持。 自主創新挑戰民營企業家心智模式 自主創新首先需要轉變關于“創新投入與當期利潤、企業資本數量/質量的關系”的思考方式。現行的會計準則,當期研發投入將立即減少當期利潤、當期凈資本,導致經營者、有決策權的股東從當期利潤、當期績效導向的考核機制出發,不愿在創新上進行投入。 要改變這個情況,首先要改變認識:認識到投入自主創新其實是為企業未來儲備生存和盈利的基礎,應該逐年持續投入;認識到高速成長、行業大好的時候正是企業大規模投入自主創新的最好時機。 其次,要轉變激勵導向,改以企業長期價值而非當期績效為導向,進而改以企業內部立法的形式確定創新投入在利潤或銷售收入中的占比,鍥而不舍地持續投入,這樣堅持三五年必大有收獲。 再次,要借鑒華為的壓強原理,一方面在企業創新過程中,創新目標的設定要用國際標準和國際視野,更重要的是要將有限的投入聚焦到比較優勢領域,以及企業特長上去。 其領域包括能夠滿足中國特有市場的;依賴中國特有資源或產業成本、產業配套的;已經在全球領先、保持領跑優勢等。 通過集中創新資源投入,可以使中國企業在某一點位上的創新投入的壓強超過國際同行(去掉貨幣符號,在數額上幾乎等值),從而取得全球比較上的突破。 綜上所述,我認為作為民營企業,我們決策者要主動調整我們的心智模式,要把創新變“被迫”為“自主”的選擇,在中國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下,把“低成本創新能力”鍛造成我們下一個戰略競爭力。(作者為復星集團副董事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