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為何上不起大學 劫富濟貧式補貼不解決問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8日 12:05 中國青年報 | |||||||||
何衛寧 一位非常喜愛理性思考的學者有一句名言:“為什么窮人上不起大學,因為學費太低。”然而,窮人因為缺錢而無法負擔高昂的學費,學費上漲之后,就更交不起學費,這似乎是常理。
于是學者這樣解釋自己的意圖:用低學費的辦法實際上補貼的是富人,而不是補貼給窮人。如果我們把學費適當地提高,然后規定學費多少比例必須用于助學金,這些問題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建議表面看上去挺美好,但他沒有考慮到這個建議在執行過程中產生的矛盾,看不到那些矛盾的相互作用可能導致失敗。也許這位學者是真誠地希望窮人從高學費中得到好處,但他擁有的僅僅是愿望。 首先,低學費補貼的是富人的說法不準確。當學費低于大學教育提供的價值時,窮學生、富學生都受惠,雖然受惠的程度存在差異,但是單把富人的受惠用“補貼”這個詞來描述顯得不公平。 其次,讓我們試想一旦大學決定為了補貼窮人上大學而提高學費,大學的學費標準很可能會更大幅的增長。中國的貧富差距較大,與廣大中低收入家庭相比,高收入家庭的數目相對少而又少。如果把希望寄托在從數目不多的富裕家庭里收集足夠學費,用以補貼數目很大的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那么,大幅度提高學費標準后,需要接受補貼的學生數目也自然會增長,這個增長反過來又推動新一輪的學費標準的提高。 若以補貼窮人為借口,則大學校長們可以附加更多的提高學費的理由。大學提高學費標準后,必須吸引富裕家庭的學生就讀才能收斂到富人的錢,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投資建設豪華型教育設施。這些投資最終需要學生交學費來負擔。前任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曾表示,現行的大學收費只考慮了大學的運行成本,完全沒有考慮大學對教學設施的投資。所以,大學校長們很自然地認為,既然可以提高學費補貼窮人,也該允許提高學費補貼對教學設施的投資。 不斷攀升的學費最終導致希望從富裕家庭收斂高學費的愿望落空。一方面,隨著中國大學的學費標準接近西方國家的學費標準,更多的富裕家庭越來越感到價高、質次的中國的大學缺少吸引力,趨向于送孩子出國讀大學。另一方面,富裕家庭雖然有錢,很多人可以做社會慈善捐贈,但是,他們并不愿意被迫交出自己的血汗錢去補貼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業。這種逆反心理也促使更多的富裕家庭送孩子出國讀大學。 于是大學面臨兩難的境地,小幅度提高學費標準,便收集不到足夠的用于補貼窮人的資金;為了收集足夠的補貼資金而大幅提高學費標準,卻會導致富裕家庭學生流失。所以,那位學者建議的政策在執行過程中會失敗。客觀地講,他的愿望是好的,但是他沒有用理性思考去研究政策的執行。 制定一項政策是為了解決面臨的現實問題。產生問題是因為在現實狀態和期望狀態之間存在距離。為了縮小這個距離,達到人們期望的狀態,就必然采取一系列措施。每項措施的執行結果會改變某些事物的狀態。事物的狀態發生改變時,必然伴隨著許多矛盾的對比關系,例如,多與少,快與慢,高與低,盈與虧等等。這些矛盾的對比關系立刻就會反映到人們的內心,不同的人會由于利益不同、價值觀不同而產生各種矛盾心理。例如,公平與偏頗,正常與異常,正確與錯誤,好與壞,贊成與反對等等。措施是否能成功,就取決于這些矛盾間的作用。理性的思考就是利用一環連著一環的正確因果推理,在這些矛盾的對立面中尋找聯系,發現矛盾的平衡點。 尋找矛盾平衡點的過程是個辯證的過程。有了建議草案,還要讓頭腦清醒的人推演政策的執行,推演的目標是尋找矛盾,特別是那些能導致政策失敗的矛盾。針對這些矛盾調整政策內容,就能形成一個更合理的政策。最極端的情況需要調整人們的期望,或者改變人們的某項價值判斷。 我們社會里存在許多問題,需要用理性的思考來制定政策。理性的政策制定者需要預料到推行政策時產生的矛盾,研究矛盾間的作用,并能夠把握執行政策后的結果。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