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誰將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6日 13:49 《財經》雜志

  從資金集散、資金配置和風險管理功能來看,新加坡、香港和上海均尚不具備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隨著中國經濟體的迅速增長,誰將會脫穎而出

  古羽/文

  金融中心的資金集散功能

  一提起國際金融中心,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某個地域的銀行資產規模有多少,股票市值有多少,有多少的金融機構,等等。這些數據反映的是有多少資金停留在某個市場或經濟體,可能更多是反映本地經濟體的規模;而沒有直接說明這些資金只是本地的經濟體所使用,還是同時為其他經濟體所使用。

  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其聚攏的資金不應當只是為本地經濟服務。更好的分析角度,應該是看有多少資金流經這一中心;即資金流進這個中心,又從這個中心流向周邊地區。它反映了這個金融中心的資金聚散功能。因此,金融中心首先是一個資金的聚散中心。要測定資金聚散功能的強弱,最好是能夠分出中心的資金有多少是用于本地、多少是用于外地。

  但是,這種綜合數據是難以獲取的。因此,我們可以用一個直觀而又粗略的指標反映資金聚散功能的強弱,即資金規模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

  按2005年底的數據,香港

股票市場的市值是GDP的5.8倍,銀行資產是GDP的2.8倍;新加坡股票市場的市值是新加坡GDP的2.2倍,銀行資產也是GDP的2.7倍左右;上海的股票市值是GDP的2.5倍,銀行資產是GDP的3倍。由以上數據可見,從資金的中介角度看,除了香港在股票市場上的聚散功能明顯較強,上海與新加坡大體相當。

  但是,這三個城市與倫敦和紐約相比,距離就相當明顯。倫敦交易所的股票市值是倫敦GDP的8.5倍,倫敦的銀行業資產規模是倫敦GDP的15倍。

  作為國際性的資金聚散地,另一個指標,是資金來源的國際化與資金應用的國際化。

  香港股票市場的交易量中,有40%左右是由海外投資者形成。2004年底香港4600多億美元的基金業中,有63%的資金來自海外,只有37%左右是來自本地投資者。香港股票市場中,內地企業占了市值的40%左右,其余主要為香港本地的企業,以及一些臺灣的企業。新加坡股票交易所600多家上市公司中,除了本地的企業,許多是來自其他東南亞國家的企業,包括約100家中國內地的企業。新加坡2004年底約3600億美元的基金資產中,除46%左右來自亞太區,其余來自歐美等地。

  但是,無論香港還是新加坡,都未見到有多少來自歐美的上市公司。因此,如果把倫敦、紐約視為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與新加坡還只能算是區域性金融中心;香港主要服務大中華地區,新加坡主要服務東南亞地區,而上海目前只能算是中國國內的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的資金配置功能

  某一個城市能成為資金的聚散地,可能是由于歷史條件、經濟與政治上的限制及地理條件所促成的。但是,要長期維持并發展壯大這一地位,這個城市必須要對它所服務的本地及周邊經濟體持續提供增值服務。否則,當那些有利的條件不再存在,周邊經濟體就不再需要該中心的中介作用,該中心就可能被邊緣化。

  金融中心對經濟的增值服務就在于發揮資金的有效配置功能,即有效運轉的金融中心,應該能夠把資金分配給最有效率的企業。換言之,好的金融市場應有能力辨別企業的好壞,能夠鼓勵好企業,懲罰壞企業;好企業在這個市場容易得到資金,壞企業就不容易得到、甚至得不到資金。這是金融中心之所以成為金融中心的重要理由之一。有了這個能力,金融中心對其覆蓋的區域經濟的發展就有實質性的貢獻,它就能發展壯大。

  英國一家咨詢公司2005年對近400位金融中心的金融服務業人士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14項影響金融中心競爭力的因素中,首要的是人才。也就是說,金融中心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表現為中心是否聚集一批精于企業運作與分析的企業管理咨詢專家、財務分析師、會計師、行業分析師、投資專家甚至律師等;表現為金融中心的市場是否存在鼓勵、崇尚、回報專業精神、專業價值與專業服務的文化;表現為金融中心的市場是否存在鼓勵并方便良好企業運作,打擊不良行為的公平、透明的法律制度與基礎設施。

  金融中心的風險管理功能

  金融中心的第三層次功能,是它的管理與吸收風險的能力。經濟社會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金融中心的風險管理功能在于它能吸收某些風險,減少它所服務的經濟體的周期的波幅。它能對危機的出現進行預警,減緩經濟危機破壞的程度。經濟越是成熟,越是發展,經濟對風險管理的要求也越強。相應地,金融中心的這方面能力越強,其中心的地位就越穩固。

  金融中心風險管理的能力,表現在這個市場是否聚集一大批風險分析與管理的專家,不斷地推出新的風險管理產品與風險解決方案。這些風險管理專家或者是金融機構內部功能的一部分,如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系統、新產品研發部門;或者以獨立的風險咨詢公司的形式為市場提供服務。

  風險管理與吸收的能力,還表現在是否存在一個規模足夠大的風險交易市場,存在大量的高風險承受者,能吸收實體經濟所不愿意承擔的風險。這里說的風險交易市場,最主要就是衍生產品市場。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認為,“迅速擴展的衍生產品及更為復雜的風險測定與管理方法的應用,是銀行體系富有彈性的基礎,它使經濟與金融體系能夠經受住最近的一次嚴重沖擊。”

  衍生產品市場有柜臺市場(OTC)和交易所市場。到2005年6月,全球柜臺衍生產品市場的名義值已經達到了270萬億美元,交易所市場的名義值約為60萬億美元左右。按衍生產品的交易量來看,英國占柜臺交易的42.6%,美國占柜臺交易的23.5%;歐洲占交易所市場的35%,美國占58%。但是我們注意到,無論是交易所市場還是柜臺市場,交易量與名義值的前十位中都沒有香港、新加坡和上海。

  以現貨市場與衍生產品的名義值之比來看,全球股票市場交易所的市值約為41萬億美元,全球銀行業總資產為21萬億美元,即股票市場與銀行資產之和與衍生產品名義值之比,約為1∶5。以交易量看,英國市場柜臺交易為每天6430億美元,美國為每天3550億美元。交易所的衍生產品交易量更為驚人:2005年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交易量約為650萬億美元,倫敦的Euronex.liffe約為400萬億美元。

  不管以全球的衍生產品與股市、銀行規模相比,還是以英國和美國的情況作為參照,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在衍生產品市場方面都遠遠落后,與其股票市場和銀行市場的規模是不相稱的。從人才來看,無論香港、新加坡還是上海,風險管理人才更是稀少。因此,香港、新加坡和上海還不是風險管理中心。

  中國作為一個大的經濟體,必然要有一個大的金融體;以內地某個城市比如上海為中心的金融體系必然會大發展,這是毫無疑問的。問題在于,如果中國經濟的總量要發展成為與美國、歐盟經濟總量相當,是否在亞洲需要一個與紐約和倫敦相當的國際金融中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會是香港、新加坡還是上海?-

  《財經》雜志161期封面文章:

   “投資亞洲的金融門戶”

   新加坡金融體制“變形記”

   評論:誰將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