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收入要有數量更要有質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5日 02:51 中華工商時報 | |||||||||
彭興庭/文 1-4月份的全國財政收入超過了1.5萬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2%。以往,這些數字通常被看做“財政收入情況喜人”,但財政部常務副部長樓繼偉卻笑不出來。 在中央電視臺《新聞會客廳》節目中,樓繼偉直言,近年來財政收入的情況讓他感到
在各級政府工作報告和文件中,我們可以輕易地看到這樣“強調”,即強調把經濟成果充分體現到稅收征管上來,“不斷提高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提高中央財政收入占整個財政收入的比重”。對財政收入“量”的過分追求,與上世紀90年代“兩個比重”的持續下滑不無關系。但是,隨著財政收入的不斷增長,“兩個比重”的矛盾逐漸緩解。對財政收入“質”的提高,是否也應該提上日程? 財政收入與經濟發展不是孤立的個體,在古代,我國有“輕徭薄賦,農工休養生息”之說,經濟學上著名的拉弗曲線,演示的就是稅負水平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同樣也要有“度”。這些年來,中央一直施行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而地方,則不斷地“加強稅收征管”。據有關專家估算,我國稅費總負擔占GDP比重已達25.1%,這在1996年僅為10.2%。如果再加上政府預算外收入、體制外收入,保守估計也有30%左右,這遠遠高出發展中國家20%的水平。 財政收入要有“量”,更要有“質”。這種“質”,表現在稅收征收上,就是要有“度”。作為國家財政收入重要組成部分的稅收,從經濟增量中拿走了太多,這正是今天居民消費不足、民間投資乏力的重要原因。當初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是為了通過擴大公共支出、誘導民間投資,可是現在,卻走向了政策原意的反面。財政收入應與經濟增長相適應,過度財政征稅勢必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制約國家財政收入的可持續增長。 我們知道,市場經濟追求的是產品的優質性,而不僅僅是“數量”。優質的產品,才是社會急需和認可的產品。財政收入也是如此,也有優質性的客觀要求。財稅專家姚大金教授曾指出,只有優質的財政收入才能對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持續穩定的推動作用,也只有優質的財政收入才能增強政府的財政能力和調控經濟的能力。顯然,對于財政收入“量”的增長,我們需要的不是“曇花一現”,而這,亟待財政收入“質”的提高。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