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宜居城市關鍵在于政府心態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2日 11:13 南方都市報 | |||||||||
社論 零點研究咨詢集團日前發布《零點宜居指數——中國公眾城市宜居指數2006年度報告》,廣州在20個城市中的排名由去年的第4急劇跌至第16,這引起廣州有關專家的疑惑。 坦率地說,這類調查確實存在技術上的局限性,比如調查樣本范圍過小、指標設計不
當然,廣州的排名直線下滑12位,確實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情。其實,另外兩個大城市的排名變化同樣非常巨大:上海從第1變成第10,北京更慘,從第3變成第19。三大城市的同一變化趨勢,很容易讓人想到,過去一年多房價快速上漲,可能是這三大城市宜居指數急劇下跌的主要原因。 從另一個角度看,用“宜居”這個概念來對城市進行評價,大城市天然地處于劣勢。前不久,某知名咨詢公司公布的2006年全球城市生活質量排行榜,蘇黎世、日內瓦、溫哥華、維也納等位列全球十大宜居城市。從城市規模來看,他們幾乎都是二流城市。同樣,本次零點集團調查的結果,排在前五名的為寧波、廈門、成都、蘇州和三亞,也都是中等城市。 這并不奇怪。對于宜居,零點公司的解釋很清楚,宜居就是講究人性、突出個性、適宜居住,編制宜居指數的主要依據也是普通居民結合在城市生活的經歷和主觀感受,對于城市滿足其生活需求的平衡性與完備性在各個維度上的綜合評價。在這方面,那些規模不大不小、基礎設施不是很現代化但相對完善,城市文化底蘊比較豐厚但又不至于壓抑人,與外界有方便聯系但又不是交通中心,不乏發展機會但也不至于競爭壓力很大的城市,當然占有優勢。 這些城市的優勢正在于“適中”,而大城市的通病則是“過分”,過猶不及。比如北京、廣州、上海等大城市的一個區,就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這里是全國的交通中心,去哪兒都很方便,但生活在這里,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時間可能就要數小時;這里機會很多,但房價也很高;在這里,你的任何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但你幾乎找不到朋友。這樣的大城市,可以在城市競爭力排名中名列前茅,但成為宜居卻很難。 而在中國,政府的作為在這種自然趨勢之外又雪上加霜。越是大城市,政府越是熱衷于強制性經濟增長。像廣州、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本來就享有經濟增長優勢,本來整個城市的壓力就比較大,而城市卻強化這種壓力。因為,比起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各種條件都不錯,政府追求經濟增長的雄心自然更為宏大,每個城市都想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成為全國或區域性經濟、金融中心,工業化與城市拆建的步伐邁得更大。這些當然會給整個城市帶來一種彌漫性的緊張感。 近兩年來,上述大城市都把“宜居”列為城市建設追求的一個主要目標。但具體推動城市宜居的做法,本身卻也存在很多偏差。政府普遍熱衷于硬件建設,比如創造就業機會、改善城市規劃、建設文化設施、增加城市綠化等等,而較少關注城市的軟件,即城市的治理體系。然而,一個城市的硬件再完善,若民眾的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權利得不到充分保障,就會因為自身創造性和生活空間受到抑制而不可能感受到宜居。試想,一個本地人口與外來人口相對隔離的城市,是不大可能宜居的。 有的城市政府注意到了改善城市治理體系,比如試圖創建服務型政府、“陽光”政府、責任政府、效能政府等,但沒有在此之外更進一步關注更為深層次的問題:城市的整體精神狀態與情緒。這既涉及到政府,也涉及到民眾,尤其是政府的心態。對于城市正常的生活來說,經濟增長不是唯一重要的價值,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價值,最重要的價值是健全、平衡的城市自然、社會與人文生態本身。過去若干年,我們的城市政府過于重視經濟增長這一價值,而要讓城市宜居,政府首先得實現心態正;。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