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法 執行比名稱更重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9日 10:14 南方都市報 | |||||||||
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日原則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草案)》。一位起草組成員確認,草案中關于行政性壟斷的章節被刪除,其中包括行政壟斷的概念、表現形式等內容,行政壟斷條款保留在草案總則中。 反壟斷卻不反目前國內最要害的行政壟斷,“花瓶立法”的質疑因此不絕于耳。
在質疑之前,我們應該搞清楚,反壟斷法的核心是反對限制市場競爭、削減市場活力的行為。各國反壟斷法表述的實體規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對限制競爭協議的規制規則;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制規則;對企業合并的規制規則;對不公平競爭行為的規制規則。只要在這一范圍之內,不管法律名稱是什么,不管是法律還是法規,不管立法時間多長,都可以納入反壟斷法體系之內。如美國稱為《反托拉斯法》,日本稱為《禁止壟斷法》,德國稱為《卡特爾法》,法國稱之為《公平交易法》。 上述立法的共同點是體現了各國在立法時的主要壟斷形式以及壟斷規模,讓我們看到了反壟斷法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歷程。我國的反壟斷法據稱吸收了國際先進經驗,那么,促進法治原則下的公平競爭理當成為反壟斷法的立法核心。 但是,反壟斷法中的一些條款令人遺憾地起到了逆向標桿的作用。如第八款第一條有禁止壟斷協議的內容,但何謂壟斷協議則語焉不詳,很有可能豁免了真正的壟斷協議卻抬高了企業間合作的門檻。另外,刪除反行政壟斷專章雖然有其現實理由,如提升中國企業尤其是資源性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卻忽視了對國內市場公平競爭基礎的現實侵害。也因此,公眾傾向于認為,這些企業體現了所有的壟斷危害,如強加給消費者不公平的價格、威脅市場公平、有意夸大企業的運作成本等,同時卻無法判斷是否提升了中國企業的競爭力。 如果不惟名稱論,我國促進市場公平的法律已有《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但這些法律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與執行力,常常流于紙面。比如《消法》由于缺乏召回與懲罰性賠款制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消費者的弱勢地位。既然這樣,我們有什么理由可以樂觀,以為在這樣的立法土壤上,可以產生出一部“此法一出、誰與爭鋒”的終極反壟斷法? 而且,即將推出的反壟斷法沒有反行政壟斷的內容嗎?《反壟斷法》(草擬稿)第八條規定了限制市場競爭的具體行為——只要認真執行,這些條款無不是打破行政壟斷的武器;如果不認真執行,即便規定了反行政壟斷的專門內容,依舊可以用“某某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背書,為行政壟斷大開方便之門。在草案該條款后有附帶的豁免條款,“其他有可能排除或者限制競爭,但有利于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預留空間之大,即便有反行政壟斷專章也只能徒呼奈何。 我們正處于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立法時代,當此之際,應該拋開對于表象的執著,而著眼于法治的公平要義是否經由條款得到了恰當的體現。當初240位經濟學家向美國總統提出反對現有的反壟斷法時,他們顯然不是在為壟斷企業開罪。原因剛好相反,消除壟斷的目的本應為了維持市場的公平競爭,而當某個企業通過公平競爭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占據了多數市場份額以后,卻受到有罪追訴,這一貌似公正的行為本身就是不公平的。這一推理過程撇去了壟斷的表現,包含了對反壟斷的抽象規則與目標的理解。 我們應該向這些經濟學家看齊,在皮相之外,尋找法治的根本與執行力,以及各方利益是否在法律中得到了均衡的表達。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