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鐵鋼:堅持走金融特色的強社之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8日 16:24 《中國金融》 | |||||||||
——訪中國金融出版社社長林鐵鋼 - 本刊記者 劉釗 記者:林社長,您好。今年5月份,中國金融出版社迎來了建社50周年。在50年的歷程中,中國金融出版社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尤其是近幾年綜合實力有了很大提升。您能不能
林鐵鋼:中國金融出版社50年的發展歷程,是新中國金融新聞出版發展的縮影,也是中國金融事業繁榮發展的見證。從1950年10月《中國金融》雜志創刊,到1956 年金融出版社成立,公開出版《國營工業信貸制度的實行與收獲》和《蘇聯貨幣流通與信用》等早期金融專業書籍,標志著我國開始了探索新中國金融發展理論和總結實踐經驗的歷程。金融出版社的成立開創了我國公開編印出版金融專業圖書的新紀元。從最初翻譯出版蘇聯教材、自編銀行業務操作手冊等單本圖書,到形成金融理論類、實務操作類、金融教材類、版權引進類、通俗讀物類、資料工具類、金融史料類等特色鮮明的系列圖書,金融書刊的繁榮,出版規模的擴大,反映著我國金融事業的發展壯大,體現了我國金融改革發展的欣欣向榮和中國金融事業的勃勃生機。從最初每年僅出版幾種圖書和一種期刊的小型出版單位,到年出版圖書500余種,期刊4種(共280余萬份),音像電子制品50多種的綜合性出版機構,中國金融出版社的發展和演變,彰顯出我國金融新聞出版事業的蒸蒸日上和美好前景。 回顧50年來尤其是近年來的發展歷程,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中國金融出版社始終堅持“植根金融土壤、服務金融事業、出版精品書刊”的辦社理念,把服務金融事業作為興社強社的基礎,逐漸形成了以專業素質人才隊伍、嚴格科學管理制度、靈活有效激勵機制和金融專業品牌資源為四大支柱的核心競爭力。具體來講,我社在發展中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是堅持正確的出版方向,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長期以來,中國金融出版社堅定地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出版方針政策,牢牢把握正確的出版方向和先進金融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牢記新聞出版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在金融專業出版領域,積極為金融部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在出版過程中,中國金融出版社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社會效益優先是一個大家經常會談到的話題,我認為這怎樣強調都不為過。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并不是說出版社不考慮經濟效益,如果出版社不賺錢,就發展不下去,社會效益也就無從談起。但出版社只注重經濟效益是很短視的行為,到頭來只能是砸了自己的牌子。而從長遠來看,社會效益好了,出版社的品牌打出去了,得到社會和讀者的認同,會帶動經濟效益的提升。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領導干部金融知識讀本》 、《證券知識讀本》、《保險知識讀本》等圖書,在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就是兩個效益相結合的很好例子。 二是不斷改革創新,保持充足的發展動力。從中國金融出版社的發展歷史看,每一次大的發展都是與改革創新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尤其近幾年,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正有序推進,面對新形勢,中國金融出版社主動適應市場變化的要求,積極創新,勇于探索,不斷破除束縛改革與發展的舊觀念,推動機制創新、科技創新、業務創新和管理創新,不斷深化人事、分配、經營等方面的制度改革,調整和完善內部運行機制,增強了出版社整體創新能力和水平。改革成為出版社發展的保障,創新成為出版社發展的動力。 三是堅守金融專業特色,奠定堅實的發展根基。中國金融出版社從自身實際出發, “咬”住“金融”不放松,全力打造“金融”專業出版物品牌,并將優秀的品牌變成巨大的無形資產,這是中國金融出版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的立社之本。 四是樹立先進的企業文化,營造發展的良好氛圍。中國金融出版社鍛造了“導向正確、質量至上、貼近讀者、打造品牌”的企業精神,形成了“努力拼搏、和諧共事、嚴格認真、勤于學習”的企業文化。領導班子團結一致,以工作大局為重,用公道、公正和公平來團結人,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全體員工同心協力,共謀發展,呈現出和諧發展的良好氛圍。 記者:關于出版社的多元化經營與專業化經營是業界爭論較多的一個話題。您剛才談到中國金融出版社要堅持金融專業化的出版方向,而有一些出版社則推崇多元化的經營方向,認為“東方不亮西方亮”。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林鐵鋼:我認為,一個出版社是采取多元化方向還是專業化方向是由其自身特點決定的。中國金融出版社是專業出版社,同時還屬于中型偏小的出版社,2005年全年銷售收入達到1.28億元,這對于只有110多人的出版社來說,業績是很好的,其主要原因是我們堅持了金融專業的發展方向,積極主動為金融發展服務。中國金融出版社的主管機關是中國人民銀行,與各金融管理機關有著天然的聯系,與各家金融機構有著長期的合作關系,因此其特色和優勢體現在“專”上,必須堅持在金融專業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并以此來培育核心競爭力,為行業服務,為社會服務。 多年來,中國金融出版社一直堅持并強化了走專業之路、特色之路和強社之路,出版物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得到認可,金融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經營實力不斷增強。《領導干部金融知識讀本》、《中國金融安全論》、《中華人民共和國貨幣》等一批金融類專業出版物獲得國家級大獎,都是立足金融、面向市場、突出金融專業特色、塑造金融知名品牌的成功之舉。當然“專”只是相對的,近年來,中國金融出版社進一步優化圖書選題結構,中外著名經濟學大師文集系列、會計類、管理類教材和實務圖書等也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影響。 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期刊也一直保持著專業化的特色和品質。《中國金融》雜志成功地實現了由機關刊物向財經媒體的轉化,保持了權威地位和發行量居金融期刊第一的位置。“探討現實金融政策,研究實際金融問題”是《中國金融》雜志的航標燈,堅持服務金融改革發展、服務金融中心工作的辦刊風格,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其品牌及社會影響力有了較大提升。《金融博覽》雜志以塑造金融職場精神家園為主旨,“關注金融、放眼天下”的辦刊理念和實踐,得到了讀者的肯定和贊譽。 記者:目前,出版社已步入品牌競爭階段,中國金融出版社將怎樣打造自己的品牌? 林鐵鋼:在多年來的發展歷程中,中國金融出版社始終把專業品牌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并在業界樹立起了良好的口碑,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 中國金融出版社在打造知名品牌的過程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堅持專業化方向做深做透,除此之外,還緊緊抓住了以下幾個關鍵點: 一是高素質專業人才。只有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才能創造出高品質的專業產品。中國金融出版社擁有一支以金融專業為主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現有112名職工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人員達80%以上,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人員達40%。出版社還非常重視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經常派出人員參加各類專業會議和各種培訓班,內部也不定期地舉辦各種業務講座,鼓勵職工在職學習,大膽引進稀缺人才。 二是高素質作者隊伍。出版行業說到底是“內容”行業,只有把“內容”做好了,才有真正的品牌。中國金融出版社十分注意作者資源的開發和維護,以誠信為本、以品質取勝,贏得了我國知名金融專家學者、高級管理人員、業務實踐人員等作者的信任。此外,中國金融出版社還組建了一支由金融高級專家組成的特約編審隊伍,他們是出版社選題策劃的智慧寶庫,也是出版社植根金融土壤、保持金融特色的不竭源泉。 三是重視宣傳推廣工作。中國金融出版社與幾十家媒體保持著密切聯系,進行了各種形式的合作,大力宣傳出版社的整體形象和書刊品牌。同時,還通過組織策劃蒙代爾經濟學文集首發式、斯蒂格里茨經濟學文集出版簽字儀式、麥金農經濟學文集出版簽字儀式、黃達書集出版座談會及“三八節”金融系統女領導座談會等大型宣傳活動,提升出版社的品牌形象。 下一步,中國金融出版社要在產品、市場、服務和管理等各方面維護品牌,全方位提升金融出版社的社會影響力和認知度。要從品牌意識、品牌標準、品牌宣傳等方面全面實施品牌建設戰略。 記者:當前,很多中央部委所屬的出版社面臨著改革轉制的問題,對這些出版社傳統的經營模式會帶來很大的挑戰。請問中國金融出版社采取了哪些舉措應對挑戰? 林鐵鋼:為了適應出版行業變革的新形勢,中國金融出版社主要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改革和創新: 一是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從1991年開始,中國金融出版社分三步走,對內部管理體制進行改革,逐步建立起了良好的運營機制和激勵機制,為長遠發展提供了動力和保障。第一步,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度。從1991年開始,出版社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初步將工作完成情況與獎罰掛鉤。1993年進一步將各部門的目標責任與考核辦法掛鉤,將分配收入與部門和個人的工作質量和經濟效益掛鉤,使工作目標實現量化,明確職責,獎罰分明。目標管理責任制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員工的工作干勁,企業化經營機制初步形成。經過十幾年的調整和完善,目標管理責任制成為經營管理的基礎,以崗定薪、按效取酬的分配制度改革,理順了出版社利益、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激勵機制有了確切的保證。第二步,實行競聘上崗制度。2000年,中國金融出版社在出版行業率先進行了用人制度改革,中層干部一律競聘上崗,職工上崗全部實行雙向選擇。公開競聘上崗,使中層干部能上能下,崗位雙向選擇,使員工能進能出,開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企事業單位的基本用人制度轉變。到目前為止,出版社已經完成了三輪公開競聘和雙向選擇工作,優秀人才能夠脫穎而出,待遇能升能降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用人機制不斷完善,逐步實現了出版社用人制度的科學化。第三步,實行全員聘用制度。在國家提出事業單位用人制度改革的政策指導下,中國金融出版社進行用工制度改革,從2003 年開始,新招聘人員一律執行社會化的勞動聘用關系,出版社為聘用人員繳納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與聘用人員簽訂用工合同,按照聘用人員的崗位和績效確定收入待遇。2005年,中國金融出版社積極推行了全員聘用工作,本著雙方自愿、協商一致的原則,對新老職工一律實行合同管理,完成了與全部職工簽訂聘用合同的工作,平穩實現了員工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由固定用工制度向合同用工制度的過渡。 二是及時轉變選題策劃方式。實現了從行業體制下的被動組稿向面向市場主動策劃選題的轉變。出版社不斷強化自主策劃選題的力度,強化主動策劃選題的意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主動出擊,積極策劃,組織作者按出版社的選題策劃思路編寫書稿。 三是大力加強書刊的市場營銷力度。圖書發行部門加強對出版社圖書銷售信息的整理、分析,加強對客戶的分類分析和針對性服務,通過合同關系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積極催收賬款,強化賬期的管理,加大對金融系統圖書銷售的開發力度,對系統客戶的服務延伸到地市城市,建立網上書店,重點加強對縣級金融機構和廣大農村信用社客戶服務,調整物流方式,實現門對門服務。 四是加強內部管理精細化程度。第一,在圖書質量管理上,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從嚴要求,實行周會制度嚴格把關,選題論證會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對圖書出版流程的規定逐漸細化,在編、審、校、印各個環節加以規范管理,提高了圖書的出版質量。第二,進一步樹立“向管理要效益”的觀念,加強對生產流程、產品質量、財務監督、信息資源和行政事務的精細化管理。在編、印、發流程上,嚴格各環節的相互銜接和監督,實行了重大項目招標制度,通過財務管理全面監測全社的經營狀況,及時提出改善經營管理的意見和建議。通過不斷加強經營管理工作,中國金融出版社的經營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經營實力逐步壯大,一個現代化金融專業出版企業已初現端倪。 記者:您能不能談一談中國金融出版社下一步的發展思路? 林鐵鋼:在中國金融出版社改革發展過程中,我們也深刻認識到存在的不足,比如產品結構還不盡合理,選題市場化、營銷市場化程度還需要大力加強;在出版社辦期刊、辦音像電子的體制下,對期刊和音像電子業務發展的定位和特殊規律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明確;在員工思想觀念轉變和人才隊伍建設上,與市場化改革和現代出版企業發展的需要還不相適應;等等。因此,中國金融出版社應居安思危,繼續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要研究市場,創新業務,不斷發現和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壯大可持續發展的實力。 一是深化改革求發展。在生產經營上,整合各種資源,調整業務流程,建立對市場反應靈敏的組織結構。進一步完善各項人事制度,科學設計崗位和績效考核體系,進一步完善以崗定薪的工資制度,健全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 二是調整結構促營銷。把金融業務圖書、金融教材和金融期刊作為出版物的三大主打產品,優化選題結構,積極鼓勵和培育自主策劃能力,引進“出版工程”概念,建立出版社和編輯部雙級策劃機制。集中力量實施精品戰略,加大對社會效益好、學術價值高、規模較大的中長期選題的投入,確定一批有利于長期品牌建設的標志性精品出版工程。期刊發展的重點是要在鞏固和穩定金融業這一主要讀者群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提高選題策劃的深度和廣度,滿足廣大讀者的實際需要,擴大市場占有率。音像電子出版要努力擴大品種規模,加大與紙質資源的整合力度,盡快實現立體出版和網絡出版。在健全營銷機制方面,建立專業營銷渠道,健全和擴大有效發行網絡,強化市場營銷中的信息、宣傳職能,有計劃地培訓和引進市場營銷專業人才,提高發行手段的科技水平。 三是國際發展擴資源。發揮中國金融出版社的金融出版資源優勢,加快實施金融出版國際化戰略,提高國際競爭力,豐富國際出版資源。重點開拓國際著名經濟學家經典學術著作,有選擇地引進金融理論、金融實務和財經類暢銷書。大膽探索版權輸出和金融期刊國際出版合作,為今后國際化發展積累經驗,探索模式。 四是科技當先出效率。加大科技的整體投入,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拓展服務空間。提升辦公自動化的水平,努力實現數字化管理和信息共享,通過不斷的科技創新來提高產品質量、服務水平和管理手段現代化。加強選題資源庫、作者資源庫、讀者資源庫、客戶資源庫和圖書信息庫等信息資源的整建工作。 五是強化管理增效益。把產品質量管理、財務核算管理、信息資源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作為內部控制和管理系統的核心內容,分別對這四個管理系統的標準、流程進行科學的符合實際的完善。在全社員工中樹立“向管理要效益”的觀念,增強執行規章制度的自覺性,通過科學流程來保證運行的效率和經濟效益。-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